規模禽場的資料建立與應用
一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曾對家禽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大量原始資料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彙總,使其條理化,系統化,對一些現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資料分析提供基礎。
1 資料的收集
首先對所有發生的資料,包括家禽的品種、購進數量、價格、金額,投入品的採購品種、數量、價格、金額,每曰投入的數量、每日燃料、動力和輔助材料的消耗,飼養人員的人數、工資報酬,家禽的育雛、生長、死亡等數量、斤重等,開產日齡,每禽產蛋量、斤重,銷售的數量、斤重、價格、金額等都要逐一詳實的收集,同時要注意單位的統一。
2 資料的整理
資料整理的要求是對收集到的原始資料資料進行分組、歸類、彙總。分組是把總體按某一指標來分門別類的科學的分組,這是搞好資料整理的前提條件。彙總是繼分組後的又一個重要步驟。可採用電子計算機彙總,先編制程式和編碼,再把編碼後的資料和實際數字錄入。
3 編表
經過彙總,得出表明各個組的單位數和一系列指標總量的資料,把這些資料按一定的規則在表格上表現出來。把彙總的數字填入統計表。
二 資料的分析
資料經過統計,在表式中體現,關鍵是要通過統計資料進行有目的的分析,在規模禽場主要是瞭解和掌握實際育成率,生產效能,產供銷情況等生產管理和經營的水平實績。
1 育成率分析
通過對育雛期的成活羽數,分析出成活率;通過對育成期的存活數分析出存活率;通過成活率和存活率分析飼養管理水平。比如:某一雞場某批蛋雞的成活率分析,進雛雞2萬隻,育雛42天,累計死亡1000只苗雞,其育雛期成活率為95%。
2 產蛋率分析
通過對產蛋期每天的產蛋數,劃出產蛋曲線,分析產蛋率和產蛋高峰持續時期長短,通過飼料消耗和產蛋量分析料蛋比,通過對累計產蛋量分析出生產效能。就母雞日產蛋率來說,這是計算任何一天存活母雞產蛋率的方法,如某天某批雞群有1萬隻母雞存活,共產蛋7 500個,則這群母雞的母雞日產蛋率為75%。
3 死亡率分析
通過育雛期、育成期和產蛋期的雞群發病數,病種等分析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通過每次的疫病防疫數和該病的發病死亡數分析免疫保護率。如某一雞場進一批苗雞1萬隻,育雛期發生雞球蟲病,發病數2 000只,其中死亡累計350只,則發病率為20%,死亡率為3 5%。
三 資料的應用
對以上分析出的實際結果,通過與生產標準水平相比較,找出存在的差距,從而發現並提出問題,提出建議和改進措施。將真實、客觀的資料和具體實際情況相結合,將數量分析和質量分析相結合遇到問題,探討原因,提出可行的對策。使之達到和超過平均水平,獲得理想的業績。
1 指標確定
結合家禽品種的各種數量標誌在一定時間、地點和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所達到的生產標準水平。或由種苗生產單位提供的效能指標作為本場的基本指標。最終確定出本場的考核指標。
2 對照比較
通過對照比較,一可以幫助我們做出評價與判斷,得出結論性認識,由此引發出需要研究和改進的問題;二是可以進行監督管理,在生產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三可以促進管理,因為差異的出現往往是由於管理不嚴或管理制度有缺陷造成的,通過比較能發現差別,幫助改善和提高管理水平。
企業可將自己雞群的存活率、產蛋量與指標資料相比較,實際存活率或實際產蛋量若低於指標,就表明存在問題。實際存活率或實際產蛋量若高於指標,就表明飼養管理充分滿足了雞群的需要。
3 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是對所分析比較的現象總體有一個綜合認識。對各種指標進行綜合、評判獲得整體性認識。最終獲得經濟效益狀況的總體認識。對飼養管理的每個環節嚴格控制、嚴格考核,以不斷提高生產管理水平。
總的來講,規模禽場通過資料的建立和應用,全面系統掌握全場生產經營全過程的實際狀況。對照比較,及時發現問題,妥善解決問題,強化生產經營,嚴格資料管理,使本場始終處於良好的執行質態之下,做大做強。擴規模,上水平,增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