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壞死性腸炎的綜合防治
一 流行病學
該病主要發生於2~26周齡的雞,最早見於7日齡肉仔雞,通常12日齡發病,20~25日齡到達發病高峰,2~5周齡的平養肉仔雞最易感。一般情況下,該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但有時肉仔雞的死亡率高達40%。亞臨床症狀型主要發生於肉用仔雞,可導致其23日齡以後的生長速度明顯變慢,特別是24~30日齡的肉仔雞生長速度降低特別明顯。由球蟲病導致腸黏膜損傷是發生該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 臨床症狀
病雞表現為明顯的精神沉鬱、閉眼嗜睡、食慾減退、腹瀉以及羽毛粗亂無光、易折斷等。病雞生長髮育受阻,排黑色、灰色稀便,有時混有血液。有些情況下與小腸球蟲病併發,糞便稍稀呈柿黃色或間有肉樣便。病程稍長時,有的病雞出現神經症狀,表現為翅腿麻痺、顫動、站立不起、癱瘓、雙翅拍地等,觸控時病雞尖聲嗚叫,急性死亡。
三 病理變化
肉眼觀察病雞變化主要限於小腸,特別是空腸和迴腸,部分盲腸也可見病變,表現為腸壁脆弱、擴張充滿氣體,是正常腸管的2~3倍;腸壁增厚,腸道表面呈灰黑色或黑綠色,腸壁有出血斑點;腸黏膜壞死,呈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麩皮樣壞死灶,腸黏膜上附著有疏鬆或緻密的偽膜,偽膜外觀呈黃色或綠色。最初病變集中發生於腸絨毛頂端,主要表現為上皮脫落,並伴有凝固性壞死。病情稍長者,病變從絨毛頂端發展到隱窩,壞死可擴充套件到黏膜下層和肌層;絨毛和上皮崩解脫落,固有層充血,淋巴細胞增多,壞死灶底部成纖維細胞增生。
四 實驗室診斷
該病常與小腸球蟲病併發,極易被後者所掩蓋。最後的確診依賴於實驗室診斷。
1 取小腸受損病變部位的腸黏膜刮取物塗片,火焰固定,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有許多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陽性腸桿菌。用該刮取物直接塗片鏡檢,有時可發現數個艾美爾球蟲卵囊。
2無菌刮取有典型病變的腸黏膜(取自死亡後4小時以內的雞),劃線接種於葡萄糖血瓊脂上,37℃厭氧培養過夜,可生成幾個網形、表面光滑、隆起、淡灰色、直徑2~4mm的較大菌落,菌落周圍發生內區完全溶血,外區不完全溶血和脫色的雙重溶血現象。挑取該菌落壓片、染色、鏡檢發現與前述相同的細菌。
3挑選典型菌落接種於牛乳培養基中培養8~10小時後.可見明顯的「爆烈發酵」現象,凝固的乳略蛋白成為多孔海綿狀或分裂為數塊。
4藥敏試驗結果,該菌對青黴素類、痢菌淨、鏈黴素高敏;對痢特靈、桿菌肽、氯黴素中敏;對複方敵菌淨、土黴素、慶大黴素不敏感。
五 鑑別診斷
1 與潰瘍性腸炎的鑑別
潰瘍性腸炎是由鶉梭菌引起,其特徵性病變是小腸遠端及盲腸上有多處壞死和潰瘍病灶,肝臟也有壞死灶。壞死性腸炎的病變主要在空腸和迴腸,盲腸和肝臟少有病變。
2 與布氏艾美爾球蟲感染的鑑別
布氏艾美爾球蟲感染引起的剖檢病變與該病相似,但鏡檢糞便塗片、腸黏膜觸片和腸道切片,從有無球蟲存在區分這兩種病。注意:壞死性腸炎和球蟲病常同時發生,在生產中不必要區分。
六 防控措施
1 飼養管理
飼養密度高可增加發病,所以飼養密度要合適;過量的應激反應易發生該病,所以應防止應激:使用乳頭式飲水器,有利於減少發病;雞舍墊料的質量與該病的發生呈正相關,所以要重視墊料的質量。
2 使用抗球蟲藥物
球蟲病導致腸黏膜損傷是發生該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常與球蟲病同時發生,治療時同時新增抗球蟲藥物可提高療效。例如餵食多醚離子載體類藥物,不但可作用於球蟲,同時也能作用於該病原菌,所以能減少該病的發生率。
3 藥物治療
青黴素:雛雞每隻每次2000IU,成雞每隻每次2~3萬Iu,混入飼料或飲水中喂服,每日2次,連續服用3~5天。桿菌肽:雛雞每隻每次0.6~0.7mg,青年雞3.6~7.2mg,成年雞7.2mg,拌料喂服,每日2~3次,連用三天。紅黴素:每日每千克體重15mg,分2次內服或拌料,每千克飼料加0.2~0.3g,連用三天。林可黴素:拌料每千克體重15~30mg,每日1次,連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