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壞死性腸炎與球蟲病混合感染的診治
2012年10月,榮成某養殖戶飼養的8 000只25日齡肉雞出現排稀便、夜間聚堆、癱軟等症狀,並出現零星死亡,前來求診。經綜合診斷,確定為壞死性腸炎與球蟲病的混合感染。
一 病原及流行情況
壞死性腸炎的病原體為產氣莢膜梭菌,主要引起雞的散發性疾病,溫暖潮溼季節多發,常見於雛雞,以突然發病、急性死亡為特徵;球蟲病也多見於高溫、高溼季節。所以高溫、高溼是本病的誘因。另外飼養管理不當、密度過大和雞舍通風不良均可促使本病的發生。
二 臨床症狀
病雞精神沉鬱,食慾減退,貧血,逐漸消瘦,嚴重的全身癱瘓,兩腿後伸趴地,部分雞陣發性興奮不安,有軟頸出現,排黃綠色和西紅柿樣稀便,肛門周圍被糞便汙染。
三 剖檢變化
病變主要在迴腸和空腸部分,腸粘膜增厚,附有疏鬆或緻密的黃色或白喉樣假膜,易於剝離;有的腸道充滿黑色惡臭液體或血液,腸壁菲薄,有大量的粟粒大的出血點;有的腸壁漿膜層有密集的小出血斑。
四 實驗室診斷
1 球蟲卵檢查
取病死雞有出血點的腸管部分,採用飽和鹽水漂浮法,通過鏡檢可見到數量不等的球蟲卵囊,卵囊呈無色或黃色,圓形或橢圓形,確診為球蟲感染。
2 塗片檢查
取腸粘膜刮取物製成塗片,革蘭氏染色可見短粗的革蘭氏陽性的大桿菌,兩端鈍圓、單個散在或成對存在,亦可見形成短鏈。瑞氏染色可見有明顯的莢膜,無鞭毛,不能運動。
3 細菌培養
無菌取病死雞肝臟接種於血液瓊脂平板,分別在有氧和厭氧條件下進行培養,37℃24小時後,有氧環境中的血液瓊脂平板上無菌落生長;厭氧環境中的血液瓊脂上形成圓形、光滑的菌落,直徑2~4mm,周圍有兩條溶血環,內環完全溶血,外環不完全溶血。初步判斷為魏氏梭菌。
4 藥敏試驗
將菌落接種在血液瓊脂平板上,進行紙片法藥敏試驗,37℃培養24小時,對抑菌圈大小進行測量比較。結果表明該細菌對新黴素、丁胺卡那、粘桿菌素高度敏感,對環丙沙星、強力黴素、阿奇黴素中度敏感,對阿莫西林、恩諾沙星、氟苯尼考、頭孢噻肟、洛美沙星耐藥。
通過臨床症狀、剖檢變化和實驗室診斷,確定為壞死性腸炎與球蟲病混合感染。
五 防治措施
1 加強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工作
將墊料、雞糞堆積發酵,利用堆肥發酵產生的熱和氨氣完全殺死雞糞中的球蟲卵囊和病原微生物,保持良好的通風,適宜的溫度、溼度和密度。
2 治療措施
(1)根據藥敏試驗,全群投喂新黴素,每升水70mg,上午用,每天一次,連用5天。
(2)全群投喂抗球蟲藥,地克珠利每升水1mg,下午用,每天一次,連用5天。
(3)為減輕腸道出血,修復腸粘膜,在飼料中加入維生素K3、魚肝油和電解多維,連用5天。
經過5天的綜合治療,雞群停止死亡,採食量和糞便恢復正常,全群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