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種雞壞死性腸炎的診療
2010年9月中旬,江蘇省海安縣角斜鎮某種雞場飼養的7周齡肉種雞出現零星死亡,經臨床觀察、病理解剖和實驗室檢查,診斷為壞死性腸炎。
一 基本概況
該場本批雞共進8000一套,分2棟雞舍平養,舍間距22米,東西走向、飼養面積750㎡的兩棟雞舍各4000套,雞舍設計為半封閉式自動光控燈光照明,縱向機械通風,每棟雞舍各用三路水槽呈省略號式橫向擺放供水。
二 發病情況及臨診症狀
前排雞舍於50日齡開始發病,至63日齡恢復健康,病程13天,共發病620只(其中公雞80只,母雞540只),發病率為7.75%。病雞萎靡不振,軟弱無力,羽毛蓬鬆;嗉囊膨大,充滿飼料,手觸較硬,並有涼感;離群寡居不願活動,眼閉合無食慾,貧血、體溫下降。病雞初期腹瀉,經治療3天后糞便多堅硬並帶有醬紅色血跡,有的病雞糞便帶有脫落的腸粘膜。
三 病理變化
嗉囊內充滿飼料,小腸空腸段部分腸管粗大2~3倍,有的病死雞小腸後三分之一處有嚴重的瀰漫性粘膜壞死,有的病雞小腸內充滿氣體,腸壁充血、淤血,或因附著黃褐色偽膜而肥厚脆弱。剝去偽膜可見腸粘膜由卡他性炎症到壞死性炎症的各階段變化,部分病死雞盲暢內有陳舊性血樣內容物。肝睥腫大,其它臟器和腸段無異常變化。
四 實驗室診斷
取病雞小腸後段腸內容物進行塗片、染色、鏡檢,發現有革蘭氏陽性、兩端鈍圓、有夾膜的大桿菌。經分離培養,再進行葡萄糖血清瓊脂培養基上培養,形成中間凸起或圓盤狀大菌落,外觀似勳章狀。
五 防治措施
(1)首先挑出病雞放於雞舍旁臨時搭建的小欄內,進行重點治療。用160萬單位青黴素每天上午按2只/支進行胸肌注射1次,下午用8萬單位慶大黴素飲水,每5只雞每天飲用1支,連用4天。用藥第二天早上,部分病雞嗉囊開始排空變小,並開始吃料飲水,排出汙穢似焦油樣糞便。4天后為鞏固療效,改用環丙沙星、甲哨唑連續飲水4天,10天后,病雞欄內病雞恢復健康。
(2)對大群雞進行預防性用藥,在飲水中加慶大黴素和氟哌酸,前4天先按治療量用藥,待病雞逐日減少後,後3天按維持量用藥,一週後雞群中基本無病雞出現。
(3)在使用抗菌素治療的同時,為增強抵抗力,在飲水中新增1.5倍量的電解多維,為消滅病原體,雞舍及其活動(汙染)場地用百毒殺每天消毒1次,對病雞進行無害化處理,不留後患。
六 討論與小結
(1)病因分析。該批種雞分兩棟雞舍飼養,但雞的品種、日齡、所用飼料及其環境條件卻完全等同,為什麼前排雞群發病,而後排卻安然無恙呢?經調查瞭解,有兩處疑點:一是當時正是早稻收割季節,該雞舍飼養員在48日齡這天中午將水槽飲水加滿後即回家幫助收稻,由於水槽太滿,雞飲水時水溢位,使墊料潮溼,第二天即聞到異味;二是在臨走時未將雞舍的後窗關閉,而到晚上9時後才匆匆趕回關窗,使舍內溫度低於15℃以下,由於兩種因素的相互作用而誘發該病。
(2)為防止和杜絕類似的事件發生,筆者認為,作為從事養殖行業的飼養人員,一定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科學的飼養管理態度,切忌馬虎了事,擅離職守。
(3)對於畜禽養殖企業,訂立嚴明的科學管理制度和獎懲制度,實行規範化管理,建立現代化的畜禽飼養基地和硬體設施;如封閉式雞舍、密閉水線供水和自動光控系統等,是提高畜禽產品噴量和商品率及其經濟效益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禽壞死性腸炎的病原是魏氏梭菌,是雞與火雞的一種散發性傳染病,一般在溫暖潮溼的4~9月份發病率居高,該病菌正常存在於雞的消化道內,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某些應激因素產生時就可引起發病,受汙染的塵埃、汙物、墊料、飼餵的飼料變質和溫度的驟升、驟降等,都能誘發和傳染本病。所以,減少應激、加強飼養管理和提高飼養水平、淨化環境,是杜絕該病發生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