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控壞死性腸炎
壞死性腸炎,是由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引起的雞和火雞腸黏膜壞死的一種散發性傳染病。其特徵是發病急、死亡快。該病也被稱為梭菌性腸炎、腸毒血癥和內臟腐爛病。
一、流行特點
該病主要感染2-5周齡的肉雞,3-6周齡的蛋雞,開產以後的雞也有發生。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季最為嚴重。病雞和帶菌雞為主要傳染源,被汙染的飼料、飲水、墊料及糞便、土壤、灰塵等對該病的傳播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
該病主要經過消化道感染或由於機體免疫機能下降導致腸道中菌群失調而發病。球蟲感染及腸黏膜損傷是引起或促進該病發生的重要因素。雞群免疫、轉群、更換飼料、飼料黴變、天氣突變等均會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繼發壞死性腸炎的發生。在生產上,種雞或蛋雞接種滅活疫苗時,由於抓雞、接種及疫苗中的滅活劑等應激因素極易誘發壞死性腸炎的發生。
二、臨床症狀
病雞精神萎靡不振,閉眼嗜睡,羽毛粗亂,生長髮育緩慢伴有腹瀉,有時排出糊狀的黃褐色臭糞,或排出黃白色、灰色、黑色稀糞。特徵性症狀為病雞排紅色甚至黑褐色的煤焦油樣糞便,有時其中混雜血液或者腸結膜組織;食慾明顯降低,採食量可降低超過50%。
如出現內毒素中毒會表現出神經症狀,雙翅、雙腿顫動、麻痺,無法站立,癱瘓在地,並用雙翅拍地。慢性病例病雞異常消瘦,部分病雞胸肌出現明顯萎縮,最後衰竭死亡。
三、剖檢變化
病死雞屍體明顯脫水,肝臟腫大,呈淺黃色,表面有黃白色且大小不一的壞死斑點。脾臟腫大,呈紫黑色。病變主要集中在小腸後1/3段,以瀰漫性黏膜壞死為特徵。腸管腫脹,是正常腸管的1~2倍,腸道表面呈黑綠色或者灰黑色,腸道漿膜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點。腸腔內充滿大量的黃白色或者灰白色膿樣滲出物;嚴重的腸管中充滿由凝血塊和脫落的腸黏膜組成的內容物。腸黏膜壞死,表面有黃白色纖維蛋白滲出,呈麩皮樣,或腸黏膜表面覆蓋一層黃白色、灰白色偽膜,結構緻密或者疏鬆,易於剝離。有時肝臟和膽管發生腫大,肝臟表面存在灰黃色的壞死灶,還伴有多發性囊腫,呈黃豆大小。將腫大的膽管切開,膽管內含有大量濃稠的膽汁。
四、防控措施
(一)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保持養殖環境衛生,及時清除糞便,定期交替使用不同消毒劑進行消毒,在多雨和溼熱季節適當增加消毒次數和消毒劑數量。
儘量採取高架隔式飼養方法,調控溫度、溼度適宜,確保通風良好。
適當調節日糧中蛋白質含量,避免使用劣質飼料原料;避免密飼和墊料堆積,合理貯藏飼料,避免細菌汙染,嚴格控制各種內外因素對機體的影響,可有效預防和減少該病的發生。此外,一些酶製劑和微生態製劑等也有助於預防該病的發生。
(二)治療
多種抗生素,如多黏菌素、新黴素、泰樂菌素、林可黴素、環丙沙星、恩諾沙星以及頭孢類藥物對該病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對於發病初期的雞群採用飲水或拌料均可,病程較長且發病嚴重的病雞可採用肌肉注射的方式進行治療,同時應注意及時補充電解質,可在配合飼料中新增複合多維,連續使用5-7天。
可採用硫酸新黴素按0.02%的比例拌料,連喂4-5天,也可用0.2%氟苯尼考飲水,連用4-5天,同時飼料中新增複合多維,提高機體抵抗力;大觀黴素和林可黴素對該病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用大觀黴素每升水500-1000mg,連用3-5天。壞死性腸炎易復發,治療時需連用兩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