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腺肌胃炎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雞腺肌胃炎是一種以腺胃腫大、肌胃糜爛為主要特徵的傳染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病雞精神沉鬱、採食量降低、生長遲緩、消瘦、雞群整齊度較差。當前該病在雞規模化養殖業中呈上升趨勢,從而給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一、流行特點
雞腺肌胃炎廣泛發生於各種品種的雞群,肉雞、蛋雞、種雞等均有發生,主要發生於商品肉用仔雞,而且本病的發生沒有季節性,一年四季均會發生,尤其在炎熱的夏秋季發病率較高。當前該病的發病區域正在擴大,在全國各地均可見到該病發生。本病發病日齡較廣泛,最早在1日齡的雛雞中就可以觀察到,300日齡的蛋種雞也能發生該病,但是多發生於7-30日齡的商品肉雞。雞的發病日齡與發病的嚴重程度也密切相關,發病日齡越小,發病率越高,症狀也就越嚴重,1日齡發病的雞,3日齡時即可見生長受抑制,7日齡時受感染的雞,發病率則相對下降,但也表現出消瘦、羽毛蓬亂的症狀;成年雞的發病程度輕於雛雞,蛋、種雞一般呈隱性感染,表現為採食量下降,產蛋率下降。當該病單獨發病時死亡較低,而繼發其他疾病時死亡率增加。
病雞和受感染雞是主要的傳染源,該病主要通過汙染的雞舍、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本病在一個地區或雞場一旦發生則很難徹底消滅,該病既能水平傳播,又能垂直傳播,臨床上以水平傳播為主。雞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與飼養管理條件關係密切,管理好的發病和死亡較輕,管理差的,死亡和發病比較嚴重。
二、臨床症狀
發病雞表現為羽毛粗糙無光澤、冠髯蒼白、萎縮、可視粘膜蒼白、腿部皮膚髮幹;病雞食慾減退,飼料轉化率降低,糞便中有未消化的飼料,糞便呈黃色細軟條狀,呈油性 「魚腸樣」或爛胡蘿蔔樣,個別排棕紅色至黑色稀便;有的病雞嗉囊內有積液,頸部膨大;有的雞有流淚、腫眼、甩頭及呼吸道症狀,大群內可聽見有呼嚕聲。
發病中後期的雞呼吸道症狀基本消失,病雞精神沉鬱、閉眼呆立、翅膀下垂、羽毛蓬亂不整,採食量和飲水量急劇減少;個別病雞眼結膜渾濁不清,有的出現失明而影響採食。病雞漸進性消瘦,生產水平下降,雞隻生長遲緩或停滯,導致大群整齊度嚴重不均勻,體重不達標,體重僅為健康雞的1/3--1/2,呈負增長趨勢,最終衰竭而死。
三、剖檢變化
剖檢主要病變在腺胃和肌胃。腺胃腫脹如球狀,呈乳白色,腺胃乳頭腫脹、出血,腺胃粘膜腫脹變厚,乳頭界限融合,腺胃壁增厚、水腫,用指輕輕擠壓可擠出乳狀液體;肌胃內膜出血、增厚、變硬易開裂,嚴重的出現火山口樣的潰瘍甚至肌胃穿孔。胸腺、脾臟及法氏囊等免疫器官嚴重萎縮;腸壁變薄、出血,腸道黏膜脫落並充滿未消化的飼料;膽囊充盈呈暗綠色,膽汁外溢,嗉囊擴張,內有黑褐色粘液。
四、發病原因
腺肌胃炎是由多種因素(誘因 病因)共同作用導致的腺肌胃功能及結構發生改變的一種症狀,可分為傳染性因素和非傳染性因素。
(一)傳染性因素
種雞通過垂直傳播將病毒傳遞給雛雞,如雞網狀內皮增生症,呼腸孤病毒、雞貧血因子等造成肉雞腺胃腫脹、肌胃角質層糜爛、法氏囊、胸腺等免疫器官萎縮,並造成雞群的免疫抑制,導致其他細菌性和病毒性的繼發感染,造成雞群發病率升高。
沙門氏菌病以及魏氏梭菌感染也會造成腸道腫脹、出血,腸粘膜脫落,嚴重時並有卡他性及纖維性假膜,也能夠導致腺胃腫脹、肌胃出血。
傳染性支氣管炎(腺胃炎型)病毒感染能夠造成雞群腺胃腫大,採食下降,機體消瘦。
眼型雞痘引起的眼炎也會導致腺胃炎的發病,夏秋季節雞痘發病比較嚴重,腺胃炎發病率也較高,夏秋季節在腺胃炎發病率高的地區,往往先發生眼炎後又繼發腺胃炎,造成很高的死亡率。
禽腺病毒也會造成肉雞免疫器官萎縮,也容易繼發腺肌胃炎的發生,造成腺胃腫脹。
(二)非傳染性因素
黴菌感染和黴菌毒素中毒。黴菌毒素在動物機體中可以長期長時間儲存,並且在體內表現為累計效應,毒素長時間儲存在體內,造成腺胃與肌胃交界處形成潰瘍,肌胃角質層脫落易剝離,角質膜增厚以及角質層下形成出血性潰瘍。而且黴菌毒素能夠造成機體免疫抑制,容易繼發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家禽,造成大規模的死亡。
飼料營養不良,尤其是飼料中生物胺,日糧原料中魚粉、豆粕、維生素預混料、脂肪、禽肉粉和肉骨粉等儲存不當,很容易被細菌分解,產生大量的生物胺,造成機體酶代謝的抑制,引起胃酸分泌過剩,誘發腺胃潰瘍、肌胃糜爛。
維生素礦物質缺乏,尤其是缺乏維生素E和維生素B12,導致生物膜脂質過氧化,破壞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使蛋白質變性,酶和激素失活,機體免疫力下降,引起家禽代謝失常,發生肌胃粘膜黏連,肌胃糜爛。
高濃度硫酸銅對家禽胃腸粘膜可產生強烈地刺激作用,大量吸收後損害肝臟、腎臟以及神經系統,影響機體代謝,導致腺胃黏膜出血,肌胃潰瘍。
五、防治措施
雞的腺肌胃炎是由一種或幾種因素引起的一種綜合性疾病,目前還沒有固定的特效藥進行治療,因此,在實際的生產中,以預防為主,提高機體免疫力。
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嚴格消毒,搞好環境衛生,加強雞群的衛生消毒,降低飼養密度,保證溫度,合理通風。調整飼料營養平衡,注意動物性蛋白、油脂質量,調整飼料粗纖維含量,增加蛋白質、維生素含量等,同時把好原料質量監測關,一定要預防黴菌病的發生,及時的在飼料中新增脫黴劑,預防黴菌毒素中毒,消除飼料黴變、營養不良等發病誘因。增加喂料次數減少飼料在雞舍中的停留時間,以保證飼料新鮮度同時也防止飼料變質,飼料在雞舍內停留時間越短則腺胃發病率越低。
嚴格控制和檢測種雞群垂直傳播的疫病,對種雞群要淨化雞網狀內皮增生症等重要垂直傳染病。選擇飼養管理良好的種雞場引進雛雞苗,加強對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控制。
一旦發現腺肌胃炎,應進行詳細的鑑別診斷,分析發病原因,消除發病因素,對症治療,在治療的基礎上可以進行輔助治療,促進機體的恢復,提高生產效能。首先,要修復腺肌胃的潰瘍灶,恢復腺胃的分泌功能。其次,要補充機體維生素,可促進胃腸蠕動,增強肝臟排毒功能,促進消化腺分泌,提高飼料轉化率,快速消除飼料便。再次,控制繼發感染,治療胃腸道疾病。最後,啟用胃腸功能,啟用腺胃上皮細胞,提高採食量抗病能力。
(濰坊華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東、竇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