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腺肌胃炎案例分析及防控措施
腺肌胃炎屬於環境條件性疾病,環境條件性疾病是由於在飼養過程中的環境不適宜,導致雞群呼吸、消化、生殖系統的平衡被打破的過程;造成雞群體質較差,誘發疾病。
一、腺肌胃炎的危害
腺肌胃炎一般不造成雞群死亡,但嚴重影響雛雞飼料轉化率,從而影響體重、體型發育不達標、均勻度差,出現大量不合格雞,造成淘汰率的升高,嚴重時淘汰率可高達10%—20%。
體質嚴重下降,對應激的抵抗能力下降,容易繼發其他疾病造成死亡。
黴菌毒素會產生免疫抑制,造成傳支免疫失敗,使很多雞群產蛋高峰推遲或產蛋無高峰,嚴重者產蛋率甚至不足八成,嚴重影響經濟效益。
二、發病日齡及發展規律
1、發病日齡:集中在3-6周。
2、發病規律:12日齡免疫後大群狀態差,臨床巡視有縮脖站立、精神不振小雞,剖檢腺肌胃無明顯病變。15—16日齡大群持續出現蔫雞,剖檢肌胃炎出現腺肌胃炎症狀。使用中藥治療效果不明顯,肌胃炎持續加重,剖檢肌胃糜爛,後續十二指腸點狀出血,腺胃乳頭扁平不明顯,伴隨雞群生產指標嚴重下滑。後續飼料中新增脫黴劑,降低雞舍溼度,輔助使用健胃藥後,第5周雞群開始恢復,剖檢可見肌胃角質層恢復平滑,腺胃乳頭清晰明顯,大群精神、體重逐漸恢復。
三、剖檢症狀
剖檢以腺胃腫大,或腺胃乳頭扁平甚至消失,腺胃黏膜出血潰瘍、脫落、肌胃內金和肌胃黏膜面火山口樣潰瘍、肌胃糜爛為主要特徵。
四、生產指標變化
1、體重:3周體重正常,但增重不達標。4—5周體重低於標準60克以上。
2、均勻度:3周均勻度明顯下滑,4—5周均勻度下滑到50%—70%之間,6W雞群體質恢復後均勻度回升。
3、合格率:體重合格率50%左右,大群整體處於亞健康狀態。
4、育成率:發病較重的棟舍死淘率在5%—7%,育成率93%左右。
五、病因分析
雛場進雞後,由於飼料儲存時間過長,溫溼度控制偏高導致黴菌滋生,黴菌毒素蓄積,處於亞健康狀態的雞群,持續應激引發嚴重的腺肌胃炎。
1、飼料儲存:飼料儲存時間超過12天,黴菌滋生。
2、飼料硬度:飼料顆粒硬度偏大,在有肌胃炎時加重肌胃角質層潰瘍。
3、環境因素
(1)早期雞舍內高溫高溼,適合黴菌生長繁殖。
(2)雞群發病後畏寒,隨目標溫度控溫,雞群表現扎堆怕冷。因此雞群發病後溫溼度持續偏高,造成雞群體質下降,抗應激能力差。
4、免疫應激
在7-20日齡日齡段,進行傳支、新支、禽流感H5 H7相關免疫,免疫相對集中,也一定程度上加重病情。
六、發病後採取措施
藥物選擇,發病前考慮中藥預防腺肌胃炎,發病後使用中藥效果較差。症狀較重時,在飼料中新增脫黴劑,避免毒素持續累積造成病程過長或反覆,同時降低舍內溼度,藥物可選用西咪替丁(10mg/只)(4—7天) 青黴素(或阿莫西林)(3—5天)配合治療腺肌胃炎,同時預防細菌繼發感染,挑出症狀較重的小雞在1個用藥療程後可追加使用4天。
引起腺肌胃炎的黴菌毒素會造成免疫抑制,雞群狀態恢復後需檢測抗體,如抗體較低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免疫。
七、防控措施
1、環境控制是核心
飼料:
(1)注意飼料儲存,避免儲存時間過長,夏季料塔儲存不超過3天。冬季儲存不超過5天。
(2)雛雞使用飼料前做好營養成分、黴菌、黴菌毒素檢測。
(3)使用新玉米時飼料中需新增脫黴劑。
(4)飼料的粒度、硬度等性狀也會對雞群產生較大影響,會加重腺肌胃炎的產生,做好物理性狀的評估,及時與料場溝通,最大限度減少不利影響。
(5)前期儘可能少使用潮拌料,避免料槽內採食不淨造成飼料汙染。
(6)每週清理料塔、料車、料槽,保證採食環境衛生、整潔。
溫溼度:保證溫溼度適宜,溼度控制在50%—60%,避免長時間高溫高溼環境造成舍內黴菌滋生。
2、減少應激是關鍵
(1)降低免疫應激
免疫評估:根據雞群狀態做好免疫評估工作。
疫苗合併免疫減少注射次數,免疫應激大的疫苗,免疫前2天和後2天使用抗應激藥物,疫苗使用水浴鍋進行預溫管理。
(2)控制冷熱應激
以滿足適宜通風量為基礎,夜間重點關注以體感溫度為核心,白天重點關注不同溼度條件下的體感溫度。
(3)換料應激
關注採食量變化,換料對腸道應激大,及時採取溜水、勻料刺激採食,同時使用益新愛可緩解換料應激,修復腸道黏膜。
(4)分群應激
分群準備:除炎熱季節外,分群當天適當控制溫度高出0.5℃。
評估呼吸道情況,根據呼吸道情況進行通風調整。
3、雞群體質是基礎
體質是機體抵抗力疾病的基礎,雞群體重、均勻度週週達標,群體無疾病發生。日常管理做好雞群三道保健工作,讓雞群具備良好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