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腺肌胃炎多發因素綜合分析與防控!
近年肉雞腺肌胃炎病多發,其發病範圍之廣,危害之大,使肉雞養殖行業蒙受巨大損失。其危害是直接導致家禽料肉比高,生長髮育遲緩,生產效能大幅度下降,並且嚴重降低雞群免疫力抗病力,形成免疫抑制。導致雞群后期發病率高且難以控制 。
臨床表現
具體表現為雞群均勻度差,採食量低下、拋料、糞便有未消化的飼料,雞爪乾瘦無光澤,精神沉鬱炸毛,機體發育遲緩,消瘦,免疫器官發育受阻,或免疫抑制等等。解剖症狀:腺胃腫大呈乒乓球樣,個別腺胃乳頭腫脹出血,肌胃角質層火山口狀潰瘍或龜裂,小腸腸壁增厚等
病因
一、管理因素
01、雞雛運輸的問題
種蛋經過21天孵化出雞雛,雞雛通過運雛車運輸到雞棚。此時的雞雛出殼不久,自我體溫調節能力沒有,全部依靠外界來維持其體溫的平衡,所以雞雛運輸時要使用具有保溫通風效能的專用雛車。溫度應該控制在25—26℃。
如果運雛車運輸條件不當,雞雛的保溫通風方面相對就比較差,寒冷季節雞雛著涼甩鼻的現象比較多見,雞爪手感比較涼。炎熱季節雞雛又很容易受熱,損傷雛雞消化系統黏膜。
02、雞舍溫度的問題
進雛前雞舍內提前預溫,使雞舍內不再感受到寒氣,一般我們執行的標準是進雛前雞舍內整體溫度28—30℃,育雛時32—34℃。
不管升溫時間長短,只要是升到30℃左右就可以,而雞舍需要的整體溫度上不去。寒氣存留過多,特別是籠底網片溫度。
03.飲水溫度的問題
育雛期間由於雞本身屬於陽性體質,雛雞對飲水的要求比較嚴格,所以水溫必須達到20--23℃,溫度低了就會對消化系統造成嚴重的傷害。
開口水溫低,使寒氣由口而入,直接侵害雛雞的消化系統。另外如果育雛水溫過高會直接影響雛雞飲水量,同時30°c左右的水溫非常利於有害菌的滋生和繁殖。
04、育雛溼度大的問題
一般育雛時相對溼度標準是65-70% ,溼度過大或是過小,則不利於卵黃的吸收。
雞舍內溼度很高,很多都會超過80%,加之溼度計多數不準確,並且養殖戶對溼度的感覺不如溫度敏感,所以溼度高在雞舍內也算是一個比較正常的現象。再熱的水也屬陰也屬於寒性。
同時高溫高溼的環境易導致飼料結塊發黴,過度氧化。導致腺肌胃炎發病
再有溫溼度不合理雛雞洗澡加大腺肌胃炎的發病率。
05、飼養管理導致黴菌毒素超標造成黴菌真菌感染。
未養成好的空槽控料習慣,料槽飼料長時間沉積,結塊發黴,導致黴菌毒素滋生,引發交叉感染。
水線清洗不及時不徹底,水線內生物膜蓄積,黴菌毒素和有害菌超標等。
再有雞舍通風不良空氣質量差,舍內溼氣,粉塵,病原微生物不能有效排出舍外,都是腺肌胃炎發病的誘因。
二、垂直傳播感染
近兩年腺病毒,網狀內皮增生症【病毒引起的一種腫瘤性傳染病】,等垂直傳播較多導致腺肌胃炎多發。
三、飼料營養因素,生理機能型發病
再有飼料營養不均衡,銅含量大,蛋白低,維生素E,B12,B6和硒缺乏等,都是該病的發病誘因。
生物胺;用作飼料的動物副產品多富含氨基酸,被細菌感染後會轉為生物胺,生物胺能刺激腺胃腺體大量分泌胃酸,引起肌胃潰瘍。
黑吐病;如果魚粉在加工過程中被加熱過度,其含有的氨基酸和組氨酸會轉變為肌胃糜爛素,肌胃變黑。
四、種蛋孵化管理因素
種蛋儲存孵化過程被細菌病原汙染,或因孵化溫度過高損傷雛雞消化系統黏膜。
五、疾病繼發感染因素
如新城疫,流感,腺胃型傳支,包涵體肝炎,呼腸孤病毒感染等,都會繼發腺肌胃炎的發生。同時各種原因的眼炎;如支原體,傳支,雞痘,各種細菌,維生素A缺乏或通風不良引發的眼炎,都會導致腺胃炎的發病。
預防治療
第一、首先要從飼養管理入手,儘量減少雞雛運距。然後就是雞舍升溫,升溫時間儘量長一點,以保證雞舍整體溫度達到需要的標準,使寒氣降到最低,特別是網架籠底溫度,使寒風不能直接刺激雞爪和雛雞的腹部。
第二、就是雞雛開口飲水溫度、器具消毒的問題。進雞前首先對飲水器具、料筒、料槽進行徹底消毒,然後備好20-23℃的溫水,因為雛雞需要的飲水溫度一般是20-23℃之間。同時調節好水線高度和水壓,防止雛雞洗澡。
第三、養成良好的喂料空槽習慣,少添勤添,保證飼料新鮮,防止黴菌滋生,定期沖洗水線,減少生物膜和黴菌毒素的滋生,【每十天水線新增益腸素飲水2天可有效改善水質減少黴菌毒素產生】
第四、做好雞舍通風管理工作,降低雞舍溼度,保障雞舍空氣質量含氧量。
第五、科學合理的制定預防用藥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