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腺胃炎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近年來,傳染性腺胃炎已成為危害肉雞生產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琪.主要臨床症狀為厭食、生長遲緩、體重均勻度較差、滲透性腹瀉及排料便等。剖檢特點為腺胃發炎、腫脹、壁變薄,以肌胃糜爛、潰瘍及穿孔為主要特徵。本病病程長,有的達20~50天,若有併發或繼發其他疾病或各種應激都會加重病情。該病病原學複雜,真正病原尚未定論,本文對肉雞腺胃炎病因進行分析,並提出防治措施,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
一 病因分析
1 飼料因素
許多學者認為飼料源性胺、黴菌毒素、硫酸銅中毒、營養缺乏等致炎因子對該病的發生流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 病毒因素
由病毒引起的腺胃炎在國內外均有報道,其病原學非常複雜,因分離到的病原難以複製出臨床典型病例,故真正病原尚未定論。
3 應激因素
密度過大、雛雞早期育雛不良、雛雞運輸時間長、禁食、斷水、脫水等均能誘發該病;另外慢性呼吸道疾病頻發的雞群易於發生腺胃炎的感染;臨床實驗已經證明寒冷、炎熱等致使雞群採食量下降的應激因素會導致肌胃和腺胃病變(糜爛、潰瘍和出血);另外孵化應激也會導致1日齡雛雞腺胃出血。
二 防治措施
1 預防措施
(1) 雞苗選擇
嚴格控制和檢測種雞群垂直傳播的疾病,尤其是從國外引進的雞種。種雞群要淨化雞網狀內皮增生症、傳染性貧血等重要的垂直感染病原,選擇無該病感染的種雞場雞苗。嚴格選用沒有被這些病原汙染的疫苗免疫種雞和雛雞。
(2) 健全生物安全措施
雞場生物安全體系是一項系統化的管理,通過科學合理選擇廠址、設立衛生消毒設施、構建科學有效的衛生消毒程式,減少外界疾病因素進入養雞場或在養雞場內部雞群之間的傳播,使雞群遠離致病因素。
(3) 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因素
科學配置雞的飼料,儘量避免使用劣質魚粉及其他劣質蛋白飼料,保證粗蛋白、維生素E、維生素c供應,確保雞群營養平衡;加強雞的飼料管理,儘可能不使用潮溼的、發黴的飼料,並在飼料中新增脫黴劑;保證料槽、水槽衛生,避免使用發黴變質的墊料,減少杜絕應激因素,儘可能減少雞傳染性腺胃炎的誘因。
(4) 免疫接種
預防該病首先要做好免疫接種,減少傳染病的發病誘因。1日齡皮下接種弱的活呼腸孤病毒可有效地產生主動免疫;10日齡左右接種雞傳支弱毒苗,以後12周齡及開產前各接種1次。
2 藥物治療
鑑於該病病原學複雜,發病後首先應做好該病的診斷。根據不同病例,綜合分析發病因素,並採取消除病因、抗病毒、對症治療、防止繼發感染的綜合治療方案,才能從根本上防治傳染性腺胃炎的發生。可考慮黃芪多糖 干擾素 頭孢先鋒黴素治療;如果有黴菌感染,可以使用制黴菌素拌料;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保護胃腸道,同時新增複合維生素B及新增3%葡萄糖以增加營養。在用藥治療的同時,應用聚維酮碘消毒,並在飼料中及時新增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質、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增強雞體的抵抗力。
三 結論
傳染性腺胃炎是高密度集約化飼養的家禽場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關注。飼料因素、病毒因素及應激等因素均會造成傳染性腺胃炎的發生。對於傳染性腺胃炎的病因要加以全面分析。生產人員與經理、臨床獸醫與營養專家之間開展團隊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加強飼料檢測、規範孵化場管理及做好禽病的綜合防治是控制該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