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脫肛的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
據統計,脫肛死亡率可佔雞群死亡總數的20%,多發生於開產後的初產期和盛產期,且多見於高產雞,給生產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
一 脫肛原因
1 營養失衡
在產蛋高峰期日糧營養濃度過大,特別是其中蛋白質含量過大,蛋雞產蛋過大,蛋雞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致使憶門失禁而脫肛。產蛋雞日糧中粗纖維含量過低、飼料的營養濃度過大,胃腸蠕動減弱,因胃腸道空虛使雞產生飢餓感而引起啄癖的同時,又可引發脫肛。此外,如產蛋雞攝入的粗纖維過多,也可導致雞的消化不良、腹瀉,進而發生脫肛。日糧中維生素E缺乏,會使性激素分泌不平衡。維生素A的缺乏,會使輸卵管及洩殖腔黏膜上皮角質化而失去彈性,雞產蛋不通暢,導致脫肛。此外,在盛產期若維生素D缺乏、鈣磷比例失調,也會使日糧中的鈣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剩餘的鈣則沉積腸道,刺激暢黏膜發炎,排糞時強力努責,造成脫肛。
2 光照不當
過早地補充光照或無規律性地延長光照時間、增加光照強度,會造成母雞過度興奮、神經敏感、互相啄鬥、性成熟過早、提早產蛋或打亂產蛋規律而引起難產脫肛。此外,在盛產期若光照不足也會使日糧中的鈣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導致脫肛。
3 運動缺乏
籠養雞運動量不足,特別是在冬春季節,舍溫較低,雞易患腿病,不能站立,腹部下垂,引起愎內壓增高而導致脫肛。產蛋雞在育成期如運動不足,尤其是在產蛋期日糧能量濃嚏過高的情況下,將導致雞體內脂肪沉積過多,造成雞體過胖。由於恥骨間和下腹部的大量脂肪壓迫輸卵管,阻塞產道,加之洩殖腔周圍脂肪沉積使組織彈性降低,使輸卵管肌肉過度緊張,每次產蛋都過分努責,即使在產蛋後輸卵管也不能正常恢復,最終導致脫肛。
4 疾病誘發
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慢性禽霍亂等腹瀉性疾病可導致機體中氣下陷,肛門失禁,可致脫肛。同時,病原微生物生長繁殖也會導致腸道、肛門、輸卵管及洩殖腔併發炎症,誘發脫肛。長期飼餵黴變腐敗飼料會導致消化道炎症,引起腹瀉,導致脫肛。此外,腹腔腫瘤等也易引起母雞脫肛。
5 其他因素
雛雞階段未斷喙或斷喙不合理,雛雞達產蛋日齡時會因自啄或互啄而引起脫肛。母雞產蛋時受驚嚇,或有啄癖的雞啄產蛋雞外翻的肛門時均可造成脫肛。種雞人工授精時,工作人員操作方法不當,如翻肛時用力過猛或操作時間過長,使翻出體外的洩殖腔不易復位,輸精時器械造成洩殖腔或輸卵管損傷出血等,都易引起脫肛。後備母雞由於飼養管理不善或因發生一些疾病,導致雞群整齊度差,體重、體型偏小,骨骼肌肉發育不良,這樣的雞群開產後易發生脫肛。此外,產白殼蛋的雞脫肛發生率通常高於產褐殼蛋的雞,這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二 預防
1 均衡營養
嚴格按照雞的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科學配製日糧,確保日糧中各種營養成分比例適當、合理。育成期應注意控制日糧營養濃度和其中蛋白質含量,使雞保持中等體況,防止母雞早產或超重。開產前,降低日糧中蛋白質含量,增加能量濃度,促進體或熟;開產後再適度提高蛋白質含量,適當控制能量濃度;在產蛋高峰時,應保證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D和鈣磷等礦物質的合理供給。
2 加強管理
合理光照,育成雞的光照控制在9小時以內,不宜超過1l小時;開產後逐漸延長到14~16小時,到淘汰前4周再逐漸增加到17小時,直至淘汰。光照強度,育成雞2~3 w/㎡,產蛋雞3~4 w/㎡。光照應保持相對穩定,切忌忽長忽短、忽弱忽強,同時保證舍內不能留有光照死角。雞群按大小、強弱分群,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5~6只為宜。搞好環境衛生,雞舍內外和飼餵工具定期消毒,糞便及時清除,加強通風換氣,供應充足的清潔飲水,適當增加運動,多晒太陽。
3 減免應激
保持雞舍安靜、潔淨、乾燥、通風,嚴禁在雞舍周圍燃t煙花爆竹,防止雞群受到驚嚇。飼養員要相對固定,閒雜人員不得進入雞舍。飼餵制度不得隨意更改,更換飼料時應有一定的過渡期。堵塞雞舍內的最洞、門窗、通氣孔等要用鐵絲網封住,防止鼠、貓、犬、鳥等進入雞舍。
4 消除病因
平時注意觀察雞的精神狀況及洩殖腔周圍有無糞便汙染,發現有腹瀉症狀,應及時查詢原因,進行對症治療。禁用黴敗飼料餵雞。雛雞在6~9日齡時用電熱斷喙器或電烙鐵斷喙,上喙切除1/2,下喙切除1/3。30日齡時再認真檢查,酌情補斷。在開產前或上籠時再修喙,保持上喙短、下喙長、圓滑無尖。
三 治療
一旦發現脫肛雞,應立即進行隔離,重症雞大都愈後不良,沒有治療價值,所以宜及早作淘汰處理。對症狀較輕的患雞,可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或3%明礬水(38℃)將脫出部位洗淨,隨後熱敷,並用手將脫出部位送入洩殖腔內,然後塗上紫藥水,撒敷消炎粉或土黴素粉,以防繼發感染。症狀較重的患雞,除採取上述方法外,還可酌情做煙包式縫合。縫合前,必須先取出留在洩殖腔中的蛋,縫合處留出排糞孔。治療期間,需實行限飼或停飼,使之停產並減少排糞,同時加強飼養管理,保持環境安靜、乾燥、溫暖,供應充足、清潔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