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腫頭綜合徵發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雞腫頭綜合徵 (SHS)又稱粗頭或面部蜂窩組織炎 , 是由禽肺病毒引起併發大腸桿菌等病原感染的一種多因素的傳染性疾病。 以頭部、面部水腫和呼吸困難、咳嗽、流涕為特徵。 本病具有傳染性,能由一舍傳向另一舍 ,肉仔雞發病後死亡率增多 ,產蛋雞發生時產蛋率下降 15%左右。
1 病因
雞腫頭綜合徵是由與火雞鼻氣管炎病毒相似的禽肺病毒引起並繼發大腸桿菌等細菌及支原體感染綜合病因所致。
用病雞的病 變鼻甲骨和氣管組織接種 10 日齡雞胚尿囊腔接種後 ,最常分離到的是冠狀病毒 ,偶爾也會分離到雞瘟病毒和腺病毒 。 當用冠狀病毒的純培養物通過呼吸道接種 SPF 雞胚後 , 可誘發打噴嚏 、眼結膜炎 、病雞抓搔臉部等症 狀 ,但未出現臉部水腫。 用 11 種血清型與該分離物製備的血清做中和試驗後 ,除兩種血清型的病毒外 ,血清與其他血清型的毒株的中和指數均少於 2.0,因此他們認為此分離物為一種未報道的冠狀病毒。
對某些肉種雞場發生雞腫頭綜合徵的情況進行了調查 ,還發現雞腫頭綜合徵與雞嗜血桿菌 、支原體的感染有關。
2 流行特點
雞腫頭綜合徵主要危害雞 (肉用種雞 、商品蛋雞 、肉雞均可發生 )和火雞 。 雞和火雞是已知的自然宿主。 主要通過接觸水平傳播,病雞或康復雞的消化道和鼻腔分泌物汙染飲水及環境而成為傳染源,該病傳播速度較慢 ,目前尚無證據表明該病可以垂直傳播。 對於肉雞,雞腫頭綜合徵的發病年齡在 4~7 周齡,以 5~6 周齡為高峰,對於肉用種雞和商品蛋雞則可發生於各種年齡 。 在不予治療的情況下 ,病程大約為 10d,如果應用抗生素治療並改善通風,病程一般可縮短到 3~5d。 近年來,該病呈慢性流行經過。 常持續 2~3 周。 該病發病率在 1%~90%,肉雞死亡率 1%~20%,蛋雞產蛋量下降 2%~40% ,產蛋雞 死亡率 為 0%~20% ,肉用 種 雞 死 亡率 0%~10%。 雞腫頭綜合徵的發生與環境因素直接相關 ,接種隔離器內雞不能複製雞腫頭綜合徵 ,飼養在高密度 、 濃氨氣體和通風不良的環境是發病因素之一。
3 臨床症狀
該病出現的第一個症狀是噴嚏 ,1d 內發生眼結膜潮紅 ,淚腺腫脹 ,在之後 12~24h,頭部開始出現皮下水腫 , 最先見於眼部周圍 , 繼而發展到頭部 ,再波及下頜組織和肉垂 。 在早期 ,雞以爪抓面部 ,表現出區域性瘙癢 ,接著病雞精神沉鬱 ,不願走動 ,食慾降低 ,死亡率 1%~20%不等 。 對於肉用種雞和商品蛋雞 ,除觀察到頭腫現象外 ,還表現特異的神經症狀 , 除部分病雞隻表現極度沉鬱與昏迷外,大部分病例都出現腦的定向障礙 ,表現形式包括持續和重複的搖頭 、斜頸 ,運動失調 ,行動不穩 及角弓反張等 。 一些雞頭往上仰 ,呈現 「觀星狀 」。病雞不願走動,部分雞隻因此不採食而死亡 。 產蛋雞的產蛋率和孵化率也下降,但數天後恢復正常。
4 病理變化
首先出現的病變是伴隨打噴嚏而出現的雞鼻甲骨粘膜輕微瘀血 , 後發展到廣泛的紅色至紫色變化 。 在組織病理上 ,明顯表現上皮變平 ,纖毛逐漸消失 ,上皮下充血和淋巴組織增生 ,還見於漿細胞增多的淚腺 。 儘管上呼吸道可能觀察到輕度瘀血斑點和纖毛運動性降低 , 但氣管在急性期一般沒有影響 。 病雞腫頭是由於眼眶周圍皮下水腫並擴張所致。 在一些嚴重病例中,還出現肉髯的發紺與腫脹 。 腫大的頭 ,剝離面板後 ,可看到皮下組織黃色水腫至化膿 ,眼睛肉眼病變仍保持正常 ,但眼瞼由於水腫和結膜炎而關閉 。 疾病的發展可產生氣管炎 ,有時發生肺壞死 ,組織學檢查發現 ,水腫部位有淋巴細胞和異嗜白細胞集結。
5 診斷
雞腫頭綜合徵在臨診上表現的典型頭部腫脹及特徵性的神經症狀,有助於該病的診斷 。 但最終的確診還有賴於病原的分離鑑定以及感染雞的血清抗體的測定。
5.1 病毒的分離
一般 採 取 發 病 初 期 病 雞 的 上呼吸道組織或器官 (喉頭、氣管),肺與氣管拭子及鼻液也可。 在症狀明顯時一般分離不到病毒。 病料經勻漿過濾及抗生素處理後 ,可接種 :①9~10 日齡雞胚或火雞胚尿囊腔 , 感染的胚胎第一代未表現任何異常和病變 , 尿囊液中沒有血凝因子 ,病毒經 4~5 次傳代後可引起胚胎死亡 ;②氣管環培養 物 (TOC):用 雞 和 火 雞 胚 胎 的 氣 管 制 成 器 官 環培養物成功地繁殖病毒 ,病毒經 2~3 代器官環培養物傳代後 ,在接種 2~5d 後 ,病毒可造成氣管纖毛運動阻滯和纖毛脫落現象 ; ③單層細胞培養 :常 用 的 是 雞 和 火 雞 腎 細 胞 , 雞 胚 肝 或 成 纖 維 細胞 。 病毒第一次傳代不能產生可見細胞病變 。 經多次傳代後可產生完全的細胞病變 。 在細胞上培養可產生胞漿性嗜伊紅包涵體和多核細胞 。 單細胞培養主要用於已適應雞胚或病毒增殖 。 病毒增殖 後 可 用 電 鏡 、中 和 試 驗 、ELISA、間 接 熒 光 抗 體技術等來鑑定 。
5.2 細菌分離鑑定
無 菌 取 水 腫 液 或 滲 出 物 接種普通培養基、S.S 瓊脂平皿 、麥康凱瓊脂平皿 、伊紅美藍瓊脂等分離細菌 , 並進行細菌的形態學及生化鑑定 。 鑑定結果至少應有致病性大腸桿菌或嗜血桿菌 、支原體等的存在。
5.3 血清抗體的測定
應用病毒製備抗原後 ,以ELISA、間接熒光抗體試驗 、病毒中和試驗等檢驗家禽血清中的抗體及其滴度 。 為流行病學調查及診斷提供依據,其中 ELISA 最常用。
5.4 病料組織免疫熒光染色
取 可 疑 的 病 料 組織 (如喉頭 、氣管等 )或接種了病毒的組織 (氣管 )切片 ,或感染的細胞單層 ,用熒光抗體染色 、鏡檢可證實病毒的存在。
5.5 動物接種試驗
取病料接種敏感雞和火雞 ,應複製出相應的腫頭症症狀與病變。
6 防治措施
6.1 改善衛生管理措施
改變雞舍衛生條件 ,降低飼養密度 ,減少空氣中的氨氣濃度 ,以及增大雞舍通風等措施 。 對於防止或減少疾病的發生及危害程度均有較好效果。
6.2 防止細菌的繼發感染
家禽感染病毒後 ,一方面可使家禽的免疫能力下降 ,導致抵抗力下降 ;另一方面病毒在上呼吸道上皮的感染使上皮細胞完整性破壞 , 因而很容易繼發各種細菌如大腸桿菌 、綠膿桿菌等的感染 。 因此可用氟苯尼考 、磺胺類及廣譜抗生素進行口服 , 同時加維生素和電解質效果會更好。
6.3 疫苗免疫
應用經雞胚傳代 50 代而致弱的某種毒株用於 4 周齡雞群免疫後 , 能抵抗同種病毒的攻擊。 在大量使用此疫苗後 1 年,雞腫頭綜合徵已很少發生 。 對 1 日齡商品肉雞進行噴霧免疫可獲得中等程度的免疫應答 , 明顯降低臨診發病率。目前,已有滅活油乳劑苗和弱毒苗供應。另外,認為應用病毒四聯苗可有效防止疾病的發生 。
6.4 發病時積極治療
發 現 病 雞 立 即 隔 離 或 淘汰,實行全進全出的養雞制度 ,同棟雞舍不應飼養多齡雞群 。 空舍後 ,養雞器具要清洗和消毒 ,雞舍可用甲醛蒸氣燻蒸消毒。 傳染性法氏囊病、雞傳染性貧血等引起的免疫抑制 , 可促使雞對本病的易感性增高,可用清熱解毒的中藥進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