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備蛋雞培育關鍵節點技術措施
一 密度
「密度」包括每平方米養雞數,每隻雞所佔的水、食槽位置。現代蛋雞平養密度見表1。
二 光照
開放式雞舍光照管理制度除第一週23小時外有兩種:一是4月15日~9月1 日期間孵化的小雞,生長的後半階段(12周齡起)正處於日照縮短期,所以只要日照不超過lO/小時是完全可以採用自然光照;二是9月1日~次年4月14號期間孵出的小雞,生長的後半階段正值日照延長期,以採用「漸減法」光照制度為宜,即利用所在地區日出日沒時間表,查詢雞20周齡時自然光照時間,然後加上人工補充光照5小時作為起點,以每週遞減形式到達20周剛好把原來增加的5小時全部減完,其理由是:光照刺激雞腦下垂體前葉卵泡激素,一方面促進機體發育,另一方面刺激生殖系統,加速小母雞卵巢發育,直接影響到性成熟早遲與開產曰齡,生產上12周齡後光照原則是以8~9小時為宜,在變時光照裡只能縮短,不能延長。光照強度以5~10勒克斯為佳(有罩60瓦燈泡,懸掛高度2.5米,間隔4米左右)。
三 溫度
溫度是育雛的首要條件,育雛溫度由35~33~C起,以每週3℃幅度逐漸下降至環境溫度止,所以育雛溫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衡量育雛室溫度是否適宜除觀察雞背上緣高2 cm處溫度計外,還可通過觀察雞的行為和叫聲來判斷。凡分佈均勻,呼吸平穩,叫聲歡樂,視提供的環境溫度為最佳溫度。
四 溼度
1~10日齡由於育雛溫度較高,一般溼度偏低,特別是剛孵化的雛雞若得不到及時飲水,加上育雛環境溼度偏低,很容易造成雛雞脫水,生產上最佳溼度為60%~65%。以後,由於日齡不斷增長,排洩物不斷增多,育雛溫度不斷下降,飼養過程中往往又造成溼度偏高現象。所以適當通風,勤換墊料,嚴格控制飲水器水面高度或防止乳頭飲水器漏水是飼養過程中確保環境乾燥的重要措施。
五 通風
通風是指雞舍內風力達到一級左右,通風與保溫在生產上往往形成一對矛盾,重溫度、輕通風是養殖過程的常見現象。因此,要做好保溫工作的同時,特別是育雛後期或嚴冬季節一定要注意舍內新鮮空氣的補充。
六 斷喙
雞有啄羽習性,生產上通過斷喙來有效防止飼料浪費與惡癖發生。斷喙時間通常安排在6~10日齡,10~12周齡再進行修剪一次,上去1/2,下斷1/3,確保上短下長。斷喙應激很大,斷喙前後一、二天注意在飼料中新增多種維生素,特別是vk(新增濃度為2ppm)。
七 稱重
稱重結果是反映後備母雞飼養成績好壞的一項指標,生產上以均勻度來衡量,6周齡起每1~2周在雞群中隨機抽樣1%,逐只稱重,稱重應在下午相同時間段進行,以免造成誤差。均勻度一般要求不低於75%-80%。
八 合理分群
對體重明顯不足的個體進行分欄飼養,通過適當提高飼料濃度或刺激食慾來加強飼餵。逐漸縮小與群體體重的差異,但又不能操之過急,做到體重穩步提高。
九 轉群
轉群是蛋雞生產必不可少的一步,第一次轉群是從育雛舍轉入育成舍,生產上往往是在同一舍中僅擴大地盤而已,第二次是育成舍轉入產蛋雞舍,生產上往往拌有雞群上籠環節(產蛋前1~2周)。上籠對雞而言,環境改變大,一要做好飼料中抗應激藥物的新增,二要做好對雞行為的觀察,對採食飲水要加以誘導。
十 生產週期
生產週期安排妥當與否,直接影響雞群生產效能的發揮與獲利的多少,依據以往經驗,結合目前禽病發生規律,以12月初與3月初進雞較為合適,這樣蛋雞開產分別安排在4月中旬與8月中旬,產蛋前期免遭「呼吸道」疾病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