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密閉式雞舍,蛋雛雞冬季的溫度管理措施!

育雛期培育目標是通過對0-6周齡的雛雞進行嚴格、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培育出符合其品種生長髮育特徵健康無病、體重、體尺達標的均勻合格雛雞。在育雛期飼養管理過程中,環境溫度適宜與否直接影響蛋雛雞的正常生長髮育。因此,要根據不同季節外界溫度變化,合理使用雞舍通風系統,調節舍內溫度、溼度在合理的範圍內,確保雛雞健康生長髮育正常。

1、蛋雛雞生理特點

雛雞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初生雛雞較成年雞體溫低2—3℃;10日齡左右雛雞體溫能達到成年雞體溫;初生雛雞絨毛的保溫能力差,隨著羽毛的生長和退換,3周齡左右雛雞的體溫調節機能力才逐漸加強,待其在6~7 w絨毛脫盡全部更換為羽毛後,才具備一定的保溫能力。

2、溫度對雛雞生長髮育的影響

育雛期溫度過高或過低對雛雞生長髮育均造成不可逆的影響,主要表現溫度低時不利於卵黃吸收,溫度高時雛雞採食量降低,溫差大時容易產生冷應激誘發呼吸道疾病,使雞群體質變差,生長髮育緩慢、體重、均勻度不達標。

3、雞舍溫度管理原則

雞舍溫度管理遵循適宜、均勻、穩定的原則,其中溫度適宜是基礎,溫度均勻是關鍵,溫度穩定是核心。溫度適宜,是指生理上的適宜,即滿足不同日齡雞隻對溫度的生理需求;溫度均勻,是指空間上的均勻,即滿足雞舍不同部位雞隻對溫度的需求;溫度穩定,是指時間上的穩定,即避免外界溫度升高或降低而使雞舍溫度的不穩定,使雞舍晝夜溫差穩定在適宜範圍內。

4、育雛期溫度引數設定

育雛期分為育雛初期和育雛期,育雛初期(0-14日齡)雞隻依靠環境溫度來維持體溫,在最初幾天雛雞極易受冷,因此,雞舍環境溫度要靠供暖來調節;育雛期(15-42日齡)隨著羽毛的生長和更換隔熱能力增強;隨著體重增加,體重與體表面積的比值下降,散熱力下降,雛雞的體溫調節機能才逐漸加強。

(一)、育雛期適宜溫度引數1、育雛期溫度適宜標準:在實際生產中,通過看雞施溫對雞舍溫度進行調節,育雛前三天出生重大於34克時執行低線標準,出生重小於34克時執行高線標準,從第二週開始每週降低2℃,到第六週時舍內溫度執行低線23℃標準,更有利於雞群適應冬季不斷下降的外界溫度。

2、溼度適宜標準:育雛舍相對溼度的變化應隨雞群日齡的增加而降低,育雛溫度應根據舍內相對溼度進行調整,溼度高時溫度執行低線標準。理想的相對溼度標準是:

(二)育雛期溫度穩定引數:育雛舍溫度穩定,是指縮小晝夜溫差,晝夜溫差不應超過2℃。尤其是秋冬換季隨外界溫度下降雞舍要保持溫度穩定,不能忽高忽低。

(三)育雛舍溫度均勻引數:雛雞舍內溫度均勻,是指密閉式雞舍上中下、前中後空間上溫度的均勻一致,雞舍供暖設施佈局合理、密閉性、保溫性良好,使雞舍無賊風以降低舍內不同部位的溫差。

5、育雛期溫度控制措施

1、育雛期溫度適宜(生理上適宜)控制措施:育雛期依據雞群的精神狀態來判定雞舍溫度是否滿足雞群生理需要。做到看雞施溫:

(1)溫度適宜時,雛雞活潑好動,精神旺盛,叫聲輕快,羽毛平整光滑,食慾良好,飲水適度,糞便多呈條狀;休息時,在籠上分佈均勻,頭頸伸直熟睡,無異常狀態或不安的叫聲,雞舍安靜;

(2)溫度過低,雛雞扎堆,靠近熱源;

(3)溫度過高,雞群張口喘氣,遠離熱源,採食量減少,喝水增加。

2、育雛期溫度穩定(時間上穩定)控制措施:溫度穩定重點是鍋爐溫度穩定和晝夜溫度穩定。育雛期鍋爐溫度的變化決定雞舍溫度變化。鍋爐回水溫度一天變化≤5℃,雞舍溫度一天變化≤1℃,尤其注意夜間鍋爐回水溫度穩定。具體措施;

(1)制定鍋爐的出水和回水溫度標準:集中供暖的場區根據最小日齡雛雞棟舍制定鍋爐溫度標準,將鍋爐溫度變化控制在5 ℃之內;

(2)每小時記錄一次鍋爐水溫度,包括回水溫度和出水溫度;(3)檢查溫度是否在要求的範圍之內,最好使用溫度自動控制裝置,可以將每天的溫度儲存,方便隨時檢視。

3、育雛期溫度均勻(空間上均勻)控制措施:育雛期要做好雞舍密封與保溫工作,重點檢查風機、屋頂保溫板、糞溝、雞舍門窗、進風口門板的密封性;合理佈局地暖和側牆暖氣;確保雞舍內前、中、後,籠架上、中、下層間溫差小於2℃。

4、育雛期溼度適宜、穩定、均勻控制措施:冬季低溫高溼陰冷環境,給育雛飼養增加難度。因此,一定要使育雛期溼度的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1)監測溼度:雞舍內安裝溼度儀,每天監測舍內溼度,不要憑感覺判斷。雞舍溼度適宜雛雞脛、趾部細嫩有光澤。

(2)溼度控制措施:進雛前1-2天可在通過在地面、牆壁、籠具噴灑水,增加溼度至60%;進雛1周之內,雞舍保溫好,通風量小,隨著雞採食增加、飲水增加、排糞增加,舍內溼度隨之上升,不用加溼,也可以維持60%溼度;之後隨著日齡增加應逐漸降低育雛舍溼度。低溫高溼時,通過增加舍內溫度,適當加大通風量排溼。

在實際生產中,冬季育雛期溫度管理要根據雞的生理需求制定適宜溫度溼度標準,通過合理使用雞舍的通風裝置,對雞舍溫度進行調節,滿足雞隻對溫度的需求,保證雛雞健康生長髮育良好。

蛋雞冬季防病的保溫措施

加強保溫防寒措施。高產蛋雞最適宜溫度為1623℃,當溫度低於13℃以下,產蛋量明顯下降。保溫措施在冬季籠養難捨最好坐北朝南,並根據情況,用火爐、火牆、暖氣、塑料暖棚等形式提高雞舍內溫度。地面圈養蛋雞,可通過增加飼養密度或暖棚來提高溫度。雞舍內地面保持幹

冬季為什麼要檢查雞舍的密閉效能?

雞舍內的負壓可作為雞舍密閉效能的指標,為了使雞舍達到理想的通風以及控制進入雞舍的空氣到達所需的位置,空氣必須以正確的方式速度進入雞舍,這樣雞舍就必須要達到一定的負壓。

肉雞密閉雞舍冬季通風注意事項

1、小窗的使用開口角度均勻一致,根據裝置廠家的建議,平面小窗開口角度不小於3釐米,自重型曲面進風窗開口度不小於5釐米;平面小窗上導流板角度調整非常重要;小窗開啟時,攪拌風

冬季封閉式雞舍(半封閉式)通風換氣的要點和常見誤區

封閉式雞舍相比開放式雞舍,具有土地利用率高、節省人工、單棟飼養規模大、便於標準化管理等優點,越來越受到養殖戶的歡迎,也是未來中國養雞業的發展趨勢,而封閉式雞舍的管理中,

冬季蛋雞飼養的幾點防預措施

為提高產蛋率,延長產蛋高峰,必須提供適宜的產蛋環境,減少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雞舍保持適溫產蛋雞要求溫度範圍是8~27℃,最適宜溫度是13~24℃,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產蛋,

冬季蛋雞飼養的幾點防預措施

為提高產蛋率,延長產蛋高峰,必須提供適宜的產蛋環境,減少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雞舍保持適溫產蛋雞要求溫度範圍是8~27℃,最適宜溫度是13~24℃,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產蛋,

冬季,您的通風做好準備了嗎?

蛋雞養殖過程中,對於密閉性雞舍,舍內通風和保溫工作相互對立。冬季易造成雞群的冷應激,因此冬季雞群的管理目標為防寒保暖,避免出現冷風直接吹雞現象。其舍內溫度應控制在13℃以上

冬季如何檢驗雞舍通風量是否充足?

快過年了,溫度越來越低,很多雞舍都做了保溫措施,那如何檢驗雞舍通風量是否充足呢?冬季檢驗雞舍通風量是否充足的小技巧就是看一下雞舍內蜘蛛網是否過多,類似進了盤絲洞一般。通風

蛋雞冬季育雛注意事項

冬季育雛時若溫度過低,雛雞易受涼而引起拉稀或發生呼吸道疾病等;雛雞為了相互擠壓取暖,容易造成扎堆現象,影響採食和活動,造成傷殘,嚴重時會造成大量死亡。因此,冬季育雛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