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群的全程產蛋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蛋雞產蛋量的高低是衡量蛋雞生產水平的最主要指標。商品蛋雞產蛋效能直接關係著蛋雞養殖戶的經濟效益。蛋雞的產蛋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其中非疾病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營養因素、飼養管理因素等。
在蛋雞生產中,有時由於某些原因,特別是發生疾病,使產蛋雞群出現較多的低產雞。若全群淘汰則損失太大,部分淘汰又不好挑選和管理,給養雞生產帶來巨大損失。
雞群的全程產蛋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1、 產蛋高峰水平由後備雞質量決定
2、 產蛋高峰期長短由營養、環境、管理水平決定
3、 雞的總產蛋量由雞產蛋期是否患病有關
4、 雞的抗病力由營養、環境、管理水平決定
蛋雞產蛋曲線的三個特點:
1、開產後產蛋率上升快。一般呈陡然上升態勢,這一時期產蛋率成 倍增長,在產蛋6——7周內達到90以上。通常在23—25周齡達到產蛋高峰,高峰期產蛋量93%—94%以上。
2、下降平穩。產蛋高峰過後,產蛋曲線下降十分平穩,呈直線狀。通常每週下降0.5—1%,呈直線平穩下降。
3、不可補償性。產蛋過程中,若遇到飼養管理不善,或其他刺激時,會使產蛋率低於標準並不能完全補償。
那麼蛋雞產蛋效能受到如此多因素的影響,如何提高產蛋率,維持產蛋曲線平衡是蛋雞養殖者共同關心的話題。
一、 影響產蛋的常見疾病因素
1、 雞新城疫
由於防疫工作的不斷加強和完善,目前雞新城疫很少暴發,多為溫和型零星散發,對產蛋雞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產蛋率下降。可以通過加強飼養管理、環境消毒、合理制定免疫程式積極應對。
2、 禽流感
禽流感是當前養禽業的大敵,危害巨大。根據近期對蛋雞疾病的調查發現,造成產蛋率下降或沒有高峰的疾病,主要是腎型流感,該病的發病率最高,特別是對產蛋高峰前的產蛋雞和育成雞。育成雞發病的雞群主要集中在購買的育成雞。臨床症狀雞群發病快,初期可見個別雞打蔫,3~5天發展至大群,呼吸道症狀不明顯,雞拉黃綠色稀糞,採食量下降50%左右,死亡率在6%~20%不等。
該病另一種表現為亞臨床症狀,呈輕度上呼吸道症狀,產蛋率下降。
防制該病的有效辦法:一是搞好環境衛生及糞便的處理;二是及時開展免疫接種和抗體檢測,保持抗體水平,同時對已發病的用「大巴道」治療可以有效控制蛋雞死淘率。
3、 傳染性支氣管炎
傳染性支氣管炎的主要症狀是氣管羅音、咳嗽和打噴嚏,產蛋雞出現產蛋數量和品質下降。在產蛋期間,每隔15天使用1療程抗病毒的中獸藥,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各類病毒病的發生。在產蛋高峰期的雞最好選用調理補氣的中獸藥來增強雞的體質。
4、 傳染性喉氣管炎
小雞發生該病後,發病時間長,影響生長,長到產蛋期就不能出現產蛋高峰(即產蛋高峰延遲,影響產蛋量),產蛋率下降10%~40%。補救辦法是按照免疫程式做好免疫工作。
5、 減蛋綜合症
發生典型的減蛋綜合症主要表現為產蛋率在50%和高峰之間出現產蛋急速下降。一般蛋雞在16~18周注射滅活苗即能控制。
6、 大腸桿菌病
大腸桿菌能夠引起雞的多種疾病。產蛋雞主要表現為輸卵管炎和卵黃性腹膜炎。防治該病主要是減少支原體及各種病毒的感染,加強通風,減少糞便汙染,搞好環境衛生和沖洗消毒,保持舍內空氣質量。同時還要防止飲水和飼料的汙染,使用活菌製劑排除腸道內的致病性大腸桿菌。
7 、傳染性鼻炎
傳染性鼻炎造成的主要損失是育成雞生長不良和產蛋雞產蛋明顯下降,下降幅度為10%~40%。
8、支原體感染
支原體病主要發生於冬季或雛雞,病初雞隻流淚、腫頭、甩鼻,成年雞群出現產蛋下降,並且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維持很長時間,恢復較為緩慢,飼料消耗加大,嚴重影響養殖效益。青年雞損害更為嚴重,常出現產蛋推遲和卵黃性腹膜炎。
9、生殖系統疾病防治
卵巢、卵泡、輸卵管是蛋雞產蛋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部位出現病變都會直接造成產蛋率下降或者停產,需要提高警惕做好防治工工作。定期使用卵管康可以有效防治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引起的輸卵管炎,卵巢炎,卵黃性腹膜炎等多種生殖系統疾病。
二、影響產蛋的非疾病因素-飼料因素
1、外購配合飼料的影響
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質濃縮料、配合料。隨著原料價格的上漲,有些飼料廠為了迎合部分使用者的需求,推出了低質量、低價位、高蛋白飼料,在飼料中添加了大量不易被雞消化吸收的非常規原料,雖然可測蛋白很高,但可利用蛋白低,從而影響產蛋率。
2、自配料的影響
第一玉米質量問題,主要是品種、水分、飽滿度以及黴變的影響,黴菌毒素不但影響適口性,而且還會造成產蛋下降、免疫力降低,自配飼料最好搭配一些脫黴解毒劑。第二豆粕質量問題,現在豆粕市場魚龍混雜,豆粕蛋白含量低,摻假嚴重,含油量過高,豆粕熟化程度欠佳,自配料養殖戶沒有能力鑑別真偽,劣質豆粕影響雞的發育和產蛋效能。
三、影響產蛋的非疾病因素-藥物因素
許多藥物都會對蛋雞的產蛋效能產生影響,使用不當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過去經常使用的金剛烷胺被廣泛地用於防治禽流感,但反覆使用將不會出現產蛋高峰,並影響蛋殼的質量。
磺胺類藥物影響腸道微生物對V-K和B族維生素的合成,在體內與碳酸酐酶結合,使碳酸鹽的形成和分泌減少,褐殼蛋變色,產薄殼或軟殼蛋,產蛋量下降,嚴重的可下降20%。
四環素類藥物口服對消化道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影響採食量,長期使用不但影響蛋殼質量,而且還會影響產蛋率。
氨基甙類也會影響產蛋率,主要原因是氨基甙類藥物干擾卵黃蛋白的形成,其中新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丁胺黴素影響嚴重。
抗球蟲藥物,除氨丙啉外,其他均在蛋內殘留或影響產蛋率。驅蟲藥丙硫脒唑大劑量應用時會導致產蛋率下降30%。
四、影響產蛋的非疾病因素- 飼養管理因素
1、溫度
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產蛋雞的產蛋效能,使產蛋率下降,蛋殼質量變差。夏季如果氣溫高於32℃時,雞體散熱困難、食慾下降、採食量減少、長期高溫會破壞雞體的營養平衡,引起代謝改變,使雞的甲狀腺機能下降,導致雞體內鈣量不足,易產薄殼或軟殼蛋;冬季如果氣溫低於-12℃時,雞採食量會減少,產蛋率下降,蛋殼也會變薄。因此,夏季應通風降溫,冬季要防寒保暖,使雞舍內溫度保持在15~25℃,並根據季節調整產蛋雞日糧中能量、蛋白質、礦物質的濃度,進而提高產蛋率和蛋殼質量。飼料中新增0.05%~0.15%小蘇打混飼,可提高蛋殼強度,大大減少薄、軟殼蛋。冬季日糧中新增0.5%~1.0%辣椒粉,以使雞增熱,提高抗寒能力,同時增加供暖。
2、通風
雞舍通風不良,造成氨氣濃度過高,引起呼吸性氨中毒,使雞體失去較多的CO2,致使形成碳酸鈣的碳酸根離子不足,影響對鈣的吸收,從而引起產薄殼蛋。因此,雞舍內要通風換氣,及時清理糞便,防止氨氣濃度過高。
3、光照
一般而言,光照可促進雛禽採食、飲水和增加運動、促進雞的肌肉、骨骼發育、增加防病能力、提高生產效能,而且與性成熟、體成熟的日齡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育成期延長光照時間可促進母雞提前開產,育成期8~10 h的光照時間有利於適時開產,且不影響總產蛋量,但產蛋期光照時間的延長,會導致總產蛋量的下降。因此,光照程式的設計對保證蛋雞生產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為育成期蛋雞提供科學合理的光照條件也是提高蛋雞生產效能和經濟效益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4、 應激
蛋雞對各種應激是十分敏感的,如噪音、冷熱、換飼料、注射疫苗等都可造成蛋雞的產蛋率下降。所以,我們在日常飼餵中應新增一定量的抗應激劑,並且要嚴格禁止雞舍內產生噪音,同時,做好雞舍內的溫度監控,防止雞舍內溫度忽高忽低。而更換飼料時不應該立即更換,而應給有3~5天的過渡期。
五、影響產蛋的非疾病因素- 生理因素
1、品種
不同品種的雞,其生產效能有很大差異,如海蘭W-36蛋雞品種,開產早,到達產蛋高峰期時間早,產蛋持續時間也相對較短。而伊莎褐品種的產蛋雞開產晚,產蛋高峰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另外,不同品種的雞、蛋殼質量不同、如土種雞蛋殼較厚、外來品種雞蛋殼較薄、易破。因此,可用選種手段提高品種的蛋殼厚度,減少破蛋率。如AA肉雞、海波羅肉雞、康達爾雞等蛋殼均較厚而密,不易破蛋,可作為養雞的首選品種。
2、產蛋高峰水平由後備雞質量決定
蛋雞生產效能的高低與其體型發育和體重直接相關,其中體型標準作為第一限制因素,體重作為第二限制因素,生產中則以脛長和體重作為具體指標。脛長達標而體重偏輕的雞群,產蛋早期蛋重小,產蛋率上升緩慢,脛長不達標而體重超標的雞群會出觀早產蛋或發生嚴重脫肛等現象,死淘率高;如果脛長和體重都不達標,就意味著育雛育成失敗,開產時間延長,少則開產推遲1~2周,多則推遲3~4周,產蛋高峰達不到標準。
衡量體重和脛長的優劣分別用體重均勻度和脛長均勻度來表示。一般要求,體重均勻度應大於80%,脛長均勻度應大於90%。
體重均勻度:雞隻實測體重值在平均體重±10%範圍內所佔的百分比
脛長均勻:脛長的實測值在平均值±5%以內所佔的百分數
(1)、合理的飼養密度有利於體重增長
提高後備雞質量的方法: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提高雞群體重。
飼養密度是影響雞群體重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周齡需要調整不同的飼養密度,才有助於體重平穩增長。調整飼養密度的分群工作一般在雞群8日齡和20日齡根據雛雞體重大小進行。體重大的雞隻放在下層,體重輕的放在中層,便於管理和飼餵。
(2)、亞健康雞隻單獨飼養管理
大群中出現的亞健康雞隻應挑出飼養,挑雞應在幾個關鍵時間點進行,即分別為上籠(1日齡)、分群(8日齡和20日齡)、免疫。上籠時,挑選出弱、小、大肚子、黑臍等雛雞,放在溫度較高的位置飼養,促進雛雞體質恢復;分群或免疫時,挑出弱雞和低於平均體重10%以上的雞;日常管理時, 應將連續治療2周而未愈的亞健康雞隻和異性雞及早淘汰,為健康雞隻提供充足的飼養空間。挑雞的原則是根據體重和精神狀態及時挑出並單獨飼餵加有營養新增劑的潮拌料,以提高雞群採食量。
(3)、舍內環境適宜,有利於提高採食量
做好舍內環境控制,保證飼養環境適宜,同樣有利於雞隻的快速生長,使雞群體重達標。在飼養管理過程中,根據雛雞需求,結合外界天氣,在保證溫度的前提下多通風,使舍內空氣質量良好,有效地排出舍內廢氣和粉塵,提高雛雞的採食量。
(4)、減少飼養管理過程中的各種應激
減少轉群、免疫、換料等各種應激。轉群前2 天開始投喂維生素C等抗應激物質,以緩解應激並增強機體調理適應能力;轉群過程中注意操作細節,避免人為操作不當產生的應激;轉群后將育成和蛋雞的管理工作合理銜接,保持相同的飼餵方式等,不改變雞群形成的習慣。免疫時,各項免疫操作間隔至少5天以上,轉群前後3天禁止免疫;換料時,按照比例逐漸過渡換料,避免飼料變化較大造成的雞隻採食量下降。
3、產蛋時間
產蛋時間對蛋的質量影響比較大,一般雞場於八點左右飼餵,白天血鈣濃度高,蛋雞在成蛋過程中鈣的分泌量充足,所以一般下午產的蛋殼較厚。而十點前產的蛋通常是在夜間形成的,夜間母雞多處在休息狀態,採食量很少,血鈣濃度較低,因此上午產的蛋一般殼較薄。故應採取多種措施,調整雞的產蛋時間。
總結起來,影響蛋雞產蛋率的因素主要有六大方面,分別為蛋雞品種,生理因素,營養因素,管理因素,環境因素與疾病因素等,每一個因素在蛋雞的養殖過程中把握不好,都會影響產蛋率。
要想雞群的全程產蛋量高,必須讓雞的產蛋高峰期儘量地長,而高峰期後產蛋下降要儘量緩慢而平穩,同時在整個產蛋期內內臟系統不能出現不可補償性損傷!這就要想盡一切辦法避免「疾病性因素」的干擾,杜絕負面的「非疾病性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