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全程高效飼養管理新技術
一、育雛期飼養管理
育雛是基礎。育雛期是雛雞長骨階段,即是說,要保證雛雞骨骼常規發育,長成良好的骨架和體型。雛雞體型發育如何,將關係到雞一生中各重要時期主要生產指標。
1、育雛溫度。由於初生雞禦寒能力特別差,所以育雛舍的起始溫度必須和出雛時供給的室溫相銜接。因為供給出雛的室溫是34.5-35℃,所以育雛舍的起始溫度必須保證在34-35℃。只有這樣,雛雞才能很快適應新環境,避免溫度應激,並在新飼養環境裡健康生長。
育雛舍的溫度供給,大多采用火爐供溫。火爐作為熱源向四周輻射,必將使飼養平面形成不同的溫度層次。因此,使用溫度計確定育雛舍的溫度是不確切的,只能作為參政,必須看雞施溫,即雞隻均勻散開,活動自如,叫聲歡快,即為溫度適宜;雞隻張口呼吸,並擁向熱源遠處,即為溫度高了;雞隻「啾啾」聲不斷,並擠向熱源,扎堆,即為溫度低了。低溫常常使雛雞產生冷應激,冷應激容易感染疾病和發生卵黃囊炎。
2、育雛室的溼度。育雛室的溼度以正常人的面部面板感覺舒服為標準。如果雞舍因高溫帶來乾燥、塵土飛揚,並需要消毒,除了地面灑水增溼消毒,最好是爐火煮水,水中加入適量消毒劑,用蒸汽散發增溼消毒。
3、營養供給。傳統飼養供給育雛日糧濃度為:能量11.7MJ/kg-11.9MJ/kg,蛋白質18%;高效型飼養供給育雛日糧濃度:12.1 MJ/kg-12.5 MJ/kg,蛋白質21%左右,可以直接使用肉仔雞0-21日飼料。實踐證明,高濃度日糧育雛有利於雛雞生長髮育,效果理想。育雛期營養供給分為兩個階段:
⑴、0-3周:飼料濃度為能量12.1 MJ/kg-12.5 MJ/kg,蛋白質21%左右;
⑵、4周及之後供給飼料濃度為:保持能量不變,蛋白質降為19%左右。
高效型飼養管理在育雛期的核心內容是:充分利用雛雞5周齡前生長快的特點,供給高濃度飼料,滿足雛雞生長需要,最大限度地使其5周前的體型得到充分發育。
4、體重與均勻度。研究人員通過試驗研究表明,雛雞5周齡的體重很關鍵。雛雞5周齡體重與產蛋期各主要效能指標呈很強的正相關,即5周齡體重越大,各生產效能指標越高,存活率越高。雛雞均勻度是培育達標後備雞群的關鍵指標,也是必需指標,是後備雞群生產潛力的早期預示。通過均勻度的正確評價,可以預測雞群開產的整齊性、產蛋率遞增速度、產蛋高峰值和產蛋高峰期維持時間長短。
⑴、雞群的評定:均勻度達80-85%,為合格雞群;均勻度達85-90%,為良好雞群;均勻度達90%以上,為優秀雞群。
⑵、均勻度管理措施,主要是定期稱重,調整雞群,按個體大、中、小分群飼養;根據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給予不同的管理措施。比如,超重雞群餵給上週料量不動。達標雞群餵給本週料量,低於標準的雞群餵給下週料量,或者根據情況施給更寬鬆的料量標準。決定雛雞均勻度的主要因素,除了飼料營養量之外,還與飼料密度密切相關。體重與均勻度呈正相關。
⑶、基礎指標的確定。雞群均勻度的基礎指標是雛雞個體體重和脛長。雛雞個體體重和脛長能否按<<飼養手冊>>的要求達標,又決定著育雛期的時間表。一般地講,個體體重和脛長只要不超過標準 10%,育雛料就可以繼續使用。超過70日齡,個體體重尚不能達標者,雛雞料不能再繼續使用了。因為11周是雞體質變化過渡周,12周雞體質變化進入重要時期,至此,育雛期雞群均勻度考核最後鎖定。
5、光照管理。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對育雛都十分重要。光照度強可以增加雛雞的活動量,有利於營養吸收、骨骼生長髮育和雞體健康;光照時長可以增加雞的採食量,除了促進骨骼發育外,還有利於骨質密度沉積。因此,根據雞群個體體重、肥胖程度和脛長長短,可以用光照強度和照時進行調整。但這些措施只能在 12周齡以前進行,12周齡以後性器官將逐步進入光照敏感期。
在常規情況下,育雛期光照的使用原則是遞減而後恆定:1-3日:照時24小時,照度4瓦/m2;4日至黑夜結束:每夜縮短照時0.5小時,照度3瓦/m2;5周:自然光照10小時;6周:自然光照9小時;7-9周:自然光照8小時。
6、體重與脛長雙重標準的意義。現代蛋雞在育雛期非常重視體型的發育,並用體型來衡量育雛成績。雞的體型是體重、骨骼、肌肉、羽毛和內臟的總和。體型和骨骼、肌肉發育相關。體型與骨骼的直接表現是脛長。所以,一般用脛長來衡量和表示骨骼的發育。雞體型大,骨骼尺寸則大,體容積也大,消化和生殖系統及其它內臟器官也會發育充分,為母雞的今後採食和產蛋創造了基礎條件。雞體型大,附著肌肉面積大,則重量大。所以,雛雞體型大,體重也大。體重與體型呈正相關。這樣,體重和脛長就成了雛雞體型的雙重標準,共同代表育雛成績。如果脛長長體重輕,或者是脛長短體重大,這些檔次的雞都是低產雞;只有脛長和體重都達標的雞才是高產雞。所以,要培育高產後備母雞,在育雛期就必須著手抓雛雞的體型培育,即抓好雛雞的體重與脛長達標這兩項工作。
二、育成期飼養管理
育成期地飼養管理,要求後備母雞既要有標準的體重、脛長,又要有健壯的體質,即必須具備未來的高產能力和高產持久力,同時在育成後期,即12周齡之後,保持體成熟和性成熟的一致性。實踐證明,雞的體重長期不達標、或偶爾達標、或長期走標準的下限,都是低產雞;過早上籠雞為了好管理,很多人在雞隻60 日齡左右就開始裝籠,造成雞隻產蛋高峰期短,還容易產生產蛋疲勞綜合徵;12周齡以後的瘦雞和肥雞在初產期都容易出現脫肛現象,且肥胖雞在產蛋期還容易發生脂肪肝病變,即產蛋猝死症。
1、育成期的體成熟。育成期的體成熟與兩個因素有關,即飼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質。個體體重達標與否,供給的飼料在蛋白質不變的情況下,用變動能量對雞進行調控,即是:體重超標,適當調低其料中能量;體重不達標,適當調高其料中能量。通常調高其料中的能量是用新增油脂的方法進行的。調控體重,還可用料量加減的方法。在育成後期,18周齡的體重較為重要。18周齡的體重與其最終生產蛋量、蛋重呈強正相關。18周齡和5周齡相呼應,是雞一生中兩個關鍵時期。因此,開產日齡提前,在育成後期目標管理上,群體均勻度應始終如一保持在90%以上,否則,雞群開產不整齊,以後產蛋量不理想。
2、育成期的性成熟。育成期的性成熟也與兩個因素有關,即飼料中的蛋白質和光照。調控性發育,可在飼料蛋白質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光照加速性成熟,或縮短光照延遲性成熟。
為了控制性成熟,保持後備母雞體發育和性發育的一致性,從育雛後期至育成後期最好使用恆定光照8小時,最高不能高於10小時。只有這樣,在育成後期、預產期才能產生光照刺激較為強烈的有效反應。否則,光照刺激效果不佳。
3、育成後期調控雞群體成熟和性成熟。12周齡同樣是後備母雞育成期中的重要時期。12周齡之前稱為育成前期,育成前期雞隻體脂不蓄積;12周齡之後稱為育成後期,育成後期雞隻開始體脂蓄積。從此,雞體將發生質的變化。因此,12周齡是育成雞體質變化的重要轉折期,12周齡之後是雞隻為開產作體質準備的重要時期。
開放式雞舍在育成後期只使用自然光照,不管是逆季雞還是順季雞,其自然光照都高於8小時,因而必然加快性發育。為了配合這一性發育趨勢,育成後期的營養供應仍保持前期料不變,即飼料能量11.7MJ/kg、蛋白質15-16%,取消傳統飼養育成後期供給低營養飼料(能量11.3MJ/kg,蛋白質 12%)的做法。這樣,高濃度飼料必將促進體發育,體增重,體成熟,高濃度飼料和自然光照必然促進性發育,性成熟。因勢利導並進行因素調控,使育成後期成為雞群實現「二早」(早開產,早進入產蛋高峰期)的關鍵時期。因素調控成績,將在以後的兩項指標中表現出來:
⑴、第1枚蛋重——表現個體體成熟程度。
⑵、開產的整齊度——進入產蛋高峰期的產蛋率遞增速度——表明群體性成熟的整齊性。
育成期,尤其是育成後期,陰天、下雨都必須開燈補光,否則將會影響性發育,將直接影響今後雞群的產蛋量。
三、產蛋期飼養管理
產蛋期飼養管理的要求,是保證產蛋雞的標準體重和健康體質,以滿足產蛋生產的需要。美國某育種公司一位權威人士告誡:你要想得到滿意的產蛋量,你就必須得關心它(母雞)的體重。
1、預產料的供給。自然光照的利用和育成後期繼續供給高濃度飼料,促使體成熟和性成熟提前於傳統飼養方法。開產日齡的提前,提出了預產期重新界定的新問題。傳統飼養以19、20、21三週為預產期。高效型飼養管理以育成後期體重達到開產體重開始到產蛋率5%為預產期。預產期供給的預產料是1/2育成後期高濃度飼料(蛋白質15-16%) 1/2產蛋高峰期料(蛋白質17-18%)的混合料。高效型飼養的預產料營養明顯高於傳統飼養的預產料營養。高營養預產料無疑能夠保證開產營養要求和有利於維持高產持久。
2、供給產蛋高峰料。雞群開產達5%,即更換產蛋高峰料。產蛋高峰料的濃度是:能量11.91MJ/kg,粗蛋白17%-18%。此時,飼料中鈣、磷含量擺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為了滿足產蛋高峰的需要,飼料中鈣含量要求達到3-4%,有效磷達到0.4-0.45%。但根據雞產蛋的生理特點,蛋殼的鈣化時間主要在夜間,因此建議飼料中鈣含量適當留有餘地,每天下午3:00-4:00在一次性補給缺額塊狀貝殼,這樣做有利於鈣的直接吸收利用,可提高蛋殼品質,且由於飼料中鈣含量低而飼料適口性好。
3產蛋期光照管理
⑴、預產期光照 照時12小時,照度3瓦/m2。
⑵、從產蛋率5%開始,每週增加光照時間0.5小時,直至達到產蛋高峰,最後,照時恆定16小時,照度3瓦/m2。
⑶、高峰產蛋結束並開始滑坡,當產蛋率滑至70%時,照時16.5小時,照度3瓦/m2;當產蛋率滑至50%時,照時17小時,照度3瓦/m2;17小時光照維持到雞群淘汰。
4、產蛋期舍溫。雞舍溫度22-28℃,產蛋率最高。但實踐證明,舍溫保持4℃以上,並不明顯影響產蛋率和蛋重。4-13℃低舍溫環境的優點,不利於細菌繁殖和雞屎、拋撒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