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雛雞早期死亡的主要方法
我國大部分地區一般都在春季育雛,但由於春季氣候變化大,而雛雞初毛稀薄,體溫調節機能發育不完善,再加上飼養管理不得法,常常造成雛雞大批死亡。為了有效預防雛雞早期死亡,務必做到以下「七要」:
一、溫度要合適。雛雞對溫度比較敏感,出殼後1~3周內保持35~32℃,隨日齡增加,以後每週降低2~3℃。
二、飲水要及時。特別是經過長途運輸的雛雞,一定要及時飲水,否則會造成脫水。採取自由飲水法,第1次飲水給予5%的糖水。
三、溼度要適當。出殼後10日齡內保持較高的溼度利於雛雞羽毛生長及防止脫水,10日齡後溼度要較低一些,以免誘發球蟲病,一般10日齡內65%,10日後55%。
四、密度要適宜。育雛密度過大,雞舍內會產生較多有害氣體,並會產生啄癖現象,育雛密度過小,育雛面積和裝置利用不充分,造成浪費,一般平養時密度為每平方米20只,籠養時每平方米40~50只。
五、用藥要細心。用藥量過大或藥物在飼料中拌和不勻會產生藥物中毒,所以預防和治療雛雞疾病時,一定要按劑量飼餵,片劑類藥要碾成細粉均勻摻和在飼料和飲水中飼餵。
六、光照要合理。光照可促進雛雞的採食、飲水和活動,出殼後3日內應給予24小時的全天照明,以後每晝夜光照8小時。
七、看護要精心。對雛雞要特別注意精心看護,以防被餓死、渴死、淹死、踏死、狗貓鼠咬死及中毒而死,還要注意觀察雛雞的精神狀態及糞便情況,如有異常應立即採取積極的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