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新城疫的流行病學和防制
一 流行病學
新城疫病毒主要感染禽類,家雞最易感,雛雞比成年雞易感性更高。珠雞、火雞、雉、孔雀也能感染。鴨、鵝對本病毒有抵抗力。
本病主要傳染源是病雞和帶毒雞的糞便及口腔粘液。被病毒汙染的飼料、飲水和塵土經消化道、呼吸道或結襆傳染易感雞是主要的傳播方式。空氣和飲水傳播,人、器械、車輛、飼料、墊料(稻殼、墊草等)、種蛋、幼雛、昆蟲、鼠類的機械攜帶,以及帶毒的鴿、麻雀的傳播對本病都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學意義。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寒冷季節較易流行。不同年齡、品種和性別的雞均能感染,但幼雛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高於大齡雞。純種雞比雜交雞易感,死亡率也高。水禽對本病有相當抵抗力,但常呈隱性或慢性感染,成為重要的病毒攜帶者和散播者。
二 臨床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為2~15天,平均5~7天。發病的早晚及症狀表現依病毒的毒力、宿主年齡、免疫狀態、感染途徑及劑量、併發感染、環境及應激情況而有所不同。急性型病初體溫升高,可達44cIC,精神萎頓,羽毛鬆亂,呈昏睡狀。冠和肉髯暗紅色或黑紫色。嗉囔內常充滿液體及氣體,呼吸困難,喉部發出「咯咯」聲;糞便稀薄、惡臭,一般2~5天死亡。亞急性或慢性型症狀與急性型相似,唯病情較輕,後期出現神經症狀,腿、翅麻痺,運動失調,頭向後仰或向一邊彎曲等,病程可達1~2個月,多數最終死亡。
當非免疫雞群或嚴重免疫失敗雞群受到強毒株攻擊時,可引起典型新城疫暴發。雞群突然發病,常未表現特徵症狀而迅速死亡。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90%以上。隨後出現甩頭,張口呼吸,氣管內水泡音,結膜炎,精神萎頓,嗜睡,嗉囔內積有液體和氣體,口腔內有粘液,倒提病雞可見從口中流出酸臭液體。病雞拉稀,糞便呈黃綠色。體溫升高,食慾廢絕,雞冠和肉髯發紫。後期可見震顫、轉圈、眼和翅膀麻痺,頭頸扭轉,仰頭呈觀星狀以及跛行等神經症狀。產蛋雞迅速減蛋,軟殼蛋數量增多,很快絕產。
非典型新城疫是雞群在具備一定免疫水平時遭受強毒攻擊而發生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其主要特點是:多發生於有一定抗體水平的免疫雞群;病情比較緩和,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臨床表現以呼吸道症狀為主,病雞張口呼吸,有「呼嚕」聲,咳嗽,口流粘液,排黃綠色稀糞,繼而出現歪頭,扭脖或呈仰面觀星狀等神經症狀;成年產蛋雞產蛋量突然下降1 0%~30%,嚴重者可達50%以上,並出現畸形蛋、軟殼蛋和糙皮蛋。1~2個月後才緩慢上升,但只能升到原來產蛋率的80%~90%。
三 病理變化
消化道病變以腺胃、小腸和盲腸最具特徵。腺胃乳頭腫脹、出血或潰瘍,尤以在與食管或肌胃交界處最明顯。十二指腸黏膜及小腸黏膜出血或潰瘍,有時可見到「島嶼狀或棗核狀潰瘍灶」,表面有黃色或灰綠色纖維素膜覆蓋。盲腸扁桃體腫大、出血和壞死。
呼吸道以卡他性炎症和氣管充血、出血為主。鼻道、喉、氣管中有漿液性或卡他性滲出物。弱毒株感染、慢性或非典型性病例可見到氣囊炎,囊壁增厚,有卡他性或乾酪樣滲出。
產蛋雞常有卵黃洩漏到腹腔形成卵黃性腹膜炎,卵巢濾泡鬆軟變性,其他生殖器官出血或褪色。
四 診斷
可根據流行病學、典型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做出初步診斷,確診要進行病毒分離和鑑定。也可通過血清學診斷來判定。例如,病毒中和試驗、ELISA試驗、免疫熒光、瓊脂雙擴散試驗等。血凝抑制試驗(HI)是一種常用快速準確的診斷手段。
五 防治
本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只能採取嚴格消毒、隔離等綜合陛防制措施和疫苗接種預防。
加強生物安全防禦體系,防止帶毒雞(包括野鳥)和汙染物品進入雞群,不從疫區引進種雞、種蛋。飼料來源要確保安全。
要嚴格執行隔離、消毒措施,雞場要有完善的消毒設施,雞場進出口應設消毒池,所有人員進入生產區首先要經過嚴格消毒,更換工作服後方可進入,進入雞場的車輛和用具也要經過嚴格消毒,養雞環境和雞舍要定期帶雞消毒,發現病雞及時隔離、淘汰並作無害化處理。
根據雞場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式,選用優質疫苗免疫,如新威靈,該疫苗既能克服母源抗體的影響,又適合於雛雞的免疫。建議採用的免疫程式為:8~10日齡,用新威靈滴鼻,同時皮下注射半羽份油劑苗;30日齡新威靈滴鼻二免;17周齡用油劑苗加強免疫1次。也可8~10日齡,用新威靈滴鼻免疫;20日齡皮下注射油劑苗二免;60~70日齡用雞新
城疫I系疫苗注射免疫;17周齡用油劑苗加強免疫1次,以後每兩個月監測一次免疫抗體,根據免疫抗體水平適時接種疫苗。
加強飼養管理,預防其他疾病。供給全價飼料,減少各種應激,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