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包涵體肝炎的流行病學調查
據服務部近幾年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包涵體肝炎具有以下特點:
(1)明顯的季節性。發病季節主要集中在6~10月份,其他季節少見發病。
(2)發病日齡主要集中在6~10日齡,目前瞭解最早的在3日齡即發病,表現死亡突然增加。該病例在5日齡開始表現精神不好,7日齡死亡增加,9日齡達到死亡高峰。
(3)病程一般6~8天,有的達2周。死亡快,呈尖峰式死亡,發病第3~5天達到死亡高峰,死亡率5%~40%。死亡率及發病程度與飼養管理及各種應激反應相關性明顯,該雞場3號、4號雞舍在8月9日免疫當天死亡達到最高峰。
(4)垂直傳播是該病的主要傳播方式,也可水平傳播。發病商品肉雞群多來自同一種禽場。在該病例中,通過對種禽A場的種禽普查,採集口腔、洩殖腔棉拭子進行PcR檢測發現,其中1棟雞舍包涵體肝炎呈陽性。關於A種禽場後期的帶毒、排毒情況我們將繼續監測。
(5)種禽發病多呈不顯性感染;易感周齡主要集中在30~36周齡,40周齡以上種禽很少檢測到發病。該病例中A種禽場各棟種禽均無異常,僅PcR篩查顯示1棟雞舍包涵體肝炎呈陽性(根據第一批商品肉雞發病時間推算A種禽場包涵體肝炎陽性雞舍是36周齡,棉拭子為病後第5周即41周齡採集)。資料顯示腺病毒排毒時間為感染後的第3周,之後5~9周是排毒高峰,期間上孵種蛋孵化的雛雞發病率高。
(6)I亞群禽腺病毒是潛在性、條件性病原。在飼養管理水平差、存在應激反應時易發病;免疫法氏囊活疫苗或感染法氏囊病、傳染性貧血等免疫抑制病時則大大增加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一 該病例中病死商品肉雞的解剖症狀
肉雞包涵體肝炎的解剖變化:
1、肝臟腫脹、褪色呈黃色,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點和出血斑,質脆
2、有的病死雞腹部皮下黃染、個別皮下有黃色膠凍樣滲出
3、有的雞腎臟黃染,腫大
二 防治措施
1 商品代白羽肉雞
發生包涵體肝炎無有效治療措施。發病雞群一般6~8天即恢復,期間可新增抗菌素控制細菌併發或繼發感染。死亡率高的雞群建議淘汰。
垂直傳播是該病的主要傳播方式。雞苗應選擇信譽良好,無包涵體肝炎感染的種禽場引進雞苗。
該病病原具有潛在性、條件性致病特點,應加強飼養管理、減少各種應激反應;法氏囊病毒、傳染性貧血病毒等對腺病毒的發病具有協同作用,避免使用法氏囊炎活疫苗,建議選擇法氏囊炎亞單位滅活疫苗。
嚴格消毒,發病雞場空舍應在4周以上。I亞群禽腺病毒無囊膜,對脂溶劑如乙醚、氯仿、2%酚、50%乙醇等有抵抗力,可選擇醛類、碘製劑消毒。
2 種禽
目前無商品化疫苗免疫。本病共12個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交叉保護率低。發病率高的種禽使用自家苗,可降低雛雞包涵體肝炎的發病率。
疑似發病種禽所產種蛋停止孵化。發病種禽排毒高峰在發病後5~9周,發現商品代雞群發病,發病種禽10周內所產種蛋停止孵化,降低商品代雞群的發病率。
使用真正sPF胚生產的活疫苗免疫。非sPF胚疫苗可能攜帶I亞群禽腺病毒引起感染;也可能攜帶傳染性貧血、白血病等免疫抑制性病毒,這些病毒對I亞群禽腺病毒的致病性有協同作用,增加包涵體肝炎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淨化免疫抑制性疾病,尤其是雞傳染性貧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