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毒素與腺胃炎
近幾年,每到夏季以後,人們談論的重點不再是球蟲、腸炎而是腺胃炎。而對腺胃炎,直到現在行業內也沒有做出較為統一的認知。
其實,大家如果留心每年的流行病學調查就會發現:早在1996年時,在山東膠州一帶就有類似病症出現。當時,在農業部青島動檢所工作的王玉東老師和杜元釗老師通過對病雞進行實驗室診斷分離出了一種類似於冠扶病毒的病毒。因此很多人認為是腺胃型傳支的變異株,但是直到2000年左右,日本的專家公佈了網狀內皮細胞增生症的基因序列以後,王玉東老師和杜元釗老師發現自己分離到的這種病毒的序列竟然和日本公佈的非常一致,他們發現自己當時的猜測是不準確的。這就是最早的人們對於腺胃炎的認知。
我是從2008年左右開始接觸到腺胃炎這一病症。由於當時對於這類病認識的不深常常會按腸毒處理,但是效果往往不夠理想。那麼,到底是什麼病因引起了這種病症?又該如何治療?我想這才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最近這幾年,在我國的一些飼養SPF雞(所養雞都要經過血清學檢測,病原呈陰性,飲水用的都是自己製備的純淨水;飼料,喂之前都用高壓鍋存121℃的情況下高壓30分鐘,確保沒有細菌和病毒的存在)的地方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後來,經過病理、飼養條件逐一的分析與對比、排除,得出結論——黴菌毒素中毒(高溫高壓不能破壞黴菌毒素,紫外線也只是能殺死極少量的黴菌毒素)。
既然找出了病因,那麼我們就好對症下藥了。
我們知道黴菌毒素主要有兩個來源:
1由空氣中的黴菌產生
2由飼料中的黴菌產生
其中,飼料中的黴菌來源也分兩種:在植物特別是玉米生長過程中,由於溼度與溫度的交替出現而產生的一類黴菌毒素;在飼料存放的過程中由於存放的條件不當而感染了黴菌。
目前被大家發現的黴菌毒素有:黃麴黴毒索、嘔吐毒素、煙麴黴毒素、赭麴黴毒素、T2毒素、玉米赤黴烯酮等。
腐馬鐮刀黴菌產生的T2毒素是一種腐蝕性刺激物,可造成腺胃、肌胃黏膜和羽毛上皮的壞死,引發胃酸分泌失常;赭曲毒素會抑制尿酸排出,因此導致尿酸鹽沉濁、腎腫大、腎纖維化及其他毒物無法排出;嘔吐毒素可以刺激腸道粘膜發炎,破壞了腸道的正常生理結構,引起下痢;黃麴黴毒素可以攻擊肝細胞的線粒體,導致肝細胞靜止死亡:脂肪堆積形成脂肪肝,肝硬化導致肝衰竭。當肝功能下降時而引發全面的生理問題,特別是營養的吸收利用,此外黴菌對於胸腺、法氏囊、脾臟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傷,所以引發此病症的雞極易引發其他病毒病的發生。
由於以上病因而引起了我們肉眼所見的病雞消瘦、肌腺胃糜爛、出血,拉飼料便等病理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腺胃炎。
接下來,我們就說說如何選擇治療黴菌毒素的藥品的問題。
市場上的脫黴劑,可分為礦物質吸附劑類、酵母細胞壁類、微生物類、酶製劑類、混合類等很多種。
在我所接觸的脫黴劑產品中,礦物質吸附劑類的脫黴劑使用率最高。例如:水合鋁矽酸鹽類、膨潤土、蒙脫石等。這類產品的好處在於可以吸附黴菌毒素,使毒素在經動物腸道時不被動物所吸收.直接排出體外。但這類脫黴劑的缺點在於在吸附飼料中黴菌毒素的同時,也吸附了飼料中的部分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造成飼料的口感極差,家禽不願採食,同時其吸附作用有限。例如:蒙脫石吸附黃麴黴毒素效果較好,但對於嘔吐毒素、煙麴黴毒素等毒素的吸附效果並不算佳。
所以,在對因治療時我的建議是:多使用幾類吸附類脫黴劑並配合制黴菌素,大劑量的補充多種維生素與微量元素,同時學習科學的養殖管理知識,改善養殖環境,勤消毒,選擇規模大的飼料獸藥企業合作,把風險降到最低。
而對錶治療時,我們可以使用抗病毒類中藥、西咪替丁等抑制胃酸的產品,抗菌消炎類產品、促進消化的中藥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