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發黴原因及危害
飼料發黴的原因
黴菌生長繁殖需要一定的溫度、溼度條件,與飼料衛生關係最為密切的黴菌大部分屬於麴黴菌屬、青黴菌屬和鐮刀菌屬。它們大多數屬於中溫型微生物,最適宜生長溫度一般為20~30℃。其對環境溼度的要求屬於中生型微生物,最適相對溼度為80%~90%。我國南方地區5~9月的各月平均氣溫均在20℃以上,平均相對溼度在80%以上,這種高溫高溼的環境條件非常適合黴菌生長繁殖。
飼料原料如果含水量高,在貯存時容易黴變。玉米、麥類、稻穀等谷實類飼料原料的水分含量為17%~18%時是黴菌生長繁殖的最適宜條件。粉碎後的谷實類在水分含量高時更易發黴。因此,飼料原料的含水量應控制在防黴含水量(或稱安全水分)之下(如谷實類一般為14%以下)。
在生產顆粒飼料時,如果冷卻器及配套風機選擇不當,或使用過程中調整校核不當,致使顆粒料冷卻時間不夠或風量不足,導致出機的顆粒料水分含量及料溫過高·這樣的顆粒飼料裝袋後易發生黴變。在飼料提升料斗和管道中積存的物料,如果未定期清理,以及原料倉長期不清理或受到汙染,均易於引起發黴。
飼料倉庫潮溼、鼠害嚴重,庫區未經常清掃和定期消毒,飼料堆垛不合理,庫存時間過長,運輸時飼料受到雨淋、曝晒等,都容易引起飼料黴變。
飼料發黴的危害
黴菌毒素是某些黴菌在飼料上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有毒的次生代謝產物。動物攝入這種毒素汙染的飼料後可導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稱為黴菌毒素中毒。
黴變飼料中大量繁殖的黴菌和黴的孢子進入動物機體而引起的黴菌感染性疾病稱為黴菌病。最為常見的是麴黴菌病。此病見於多種禽類(尤其是幼禽)和哺動物。
由於黴菌生長需消耗飼料中的營養物質,以及在黴菌所含酶的作用下使飼料組成成分發生分解,因此受黴菌感染的飼料的營養價值嚴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