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種雞後備期目標體重的調控
不能有效地對雞群實施科學、合理的體重調控措施是導致種雞生殖系統發育不完善、產蛋期死淘率偏高、生產效能發揮不佳的重要因素。切實落實好體重調控,認真把握各階段的周增重幅度及關鍵時間點的目標體重,對於雞群生產效能的發揮具有重要意義。
一確保育雛期末(4~5周齡)的體重達標
育雛期是種雞內臟器官發育的關鍵時期,育雛期末的體重與產蛋效能呈很強的正相關性。因此,務必保證育雛期末的體重達到或略超過標準體重,謹防出現育雛期末體重低於標準,特別是低於標準體重較多的情況。如雞群因環境、疾病、應激等因素影響造成體重不達標,應推遲(1~2周)限飼,使其體重儘快達到標準體重;同時也要避免過分超重,以免對以後的雞群體重調控工作和生產帶來不利的影響。建議一週齡促使小雞儘可能長大,從2周齡開始控制體重,當飼餵育雛料達到30~32克/只左右時控制料量。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運雛車輛到場時,及時卸車,及時入舍,及時放苗,及時抽樣點數、稱重,重點是引導雛雞開食、飲水和適應新的環境。雛雞1日齡的開食與其日後的生長髮育和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必須給予充分重視。
體重在7日齡時應增長4倍。1-4周的體重應不低於標準體重,根據實際情況,超重可提前減光或更換育成料。
第1周光照時數16~24小時;第2周光照時數8~14小時;第3周光照時數8小時,光照強度為5-10LUX,不能太低,太低的光照對雞群的生長髮育造成障礙。大量試驗表明,育成期光照2~3LUX的雞群比光照7LUX 的雞群在同等條件下產蛋推遲3~4天。
對於1日齡雛雞,要求使用育雛室一半的面積作為採食面積,讓每隻雛雞都能很容易找到飼料。育雛前一週喂料時應本著「少喂勤添」的原則,避免料撒到地上,造成浪費。每晝夜喂料次數不得少於4次,以後逐漸減少為1次。
強化第一週飼養管理,使飼養環境和管理達到最佳水平。積極做到防寒、防悶、防溼、防熱、防蟲害、防髒、防火災、防突發噪音等工作,減少應激。
二育成前期(6~12周齡)應採用較為嚴格的限飼方法,嚴格控制體重增長幅度
育成前期體重增長幅度過大是生產中的常見問題,也是導致雞群性成熟與體成熟不同步的重要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採取嚴格的限飼方法,嚴格控制該階段的體重增長幅度,具體原則是,務必將該階段雞群的體重控制在各周齡標準體重的下限。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注意,該階段低於標準體重的幅度不能過低(一般低30~80克為宜),否則會影響到雞群的發育,無法保證進入預產期所必要的基礎體重,並造成雞群延遲開產。
從限飼方案來看,可以採用「四三或隔日限飼」等限飼方案;在限飼過程中,應根據喂料量、雞群採食情況、體重變化情況等靈活採用。
三育成後期(16~20周齡)合理增料,促進雞群均勻生長,滿足快速增重和脂肪沉積
育成後期性激素分泌增多,睪丸和卵巢快速發育,體重增速加快,自然沉積脂肪,為光照刺激做準備。16周齡以後是生長期的最關鍵階段,對適時開產和產蛋高峰影響最大,所以15周後只考慮周增重,如果雞群周增重已經達到標準,22周齡以後減緩增料量,以免超重。
四加光前(21~23周齡)雞群生長髮育評估和開產前準備工作
16至20周齡體重增幅不低於35%,標準為37%,胸肌發育呈「U」型,恥骨開張1.5~2.0CM,恥骨有脂肪沉積,主翼羽更換7~8根。加光前雞隻累計採食的飼料代謝能不低幹27000大卡。加光前肉垂和雞冠開始發育。
第一次加光後種雞的生理髮生急劇變化,抵抗力也比較低,因此產蛋前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需要在23周齡之前完成。這些工作包括:安裝產蛋箱、鋪裝產蛋箱墊料、更換更新地面墊料、產蛋期間供暖通風裝置的維護保養及除錯、燈泡的更換、種蛋燻蒸消毒裝置的準備、種蛋庫的清潔消毒等大量工作。
五加光至開產前的管理要點
飼料的穩定過渡:18-19周齡時由育成料過渡為預產料;見蛋至5%產蛋率時,過渡為產蛋料。在過渡飼料的同時,關注雞群體重的增幅,以20周齡實際體重為基準,若實際體重超標準時,及時減料,或停料,開產前將體重調整在標準範圍內。
有效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第一次光刺激確保雞群中75%的雞隻得到有效的光刺激,第二次光刺激確保剩餘的生長髮育較差和小體重的雞隻得到有效的光刺激。合理的光照刺激開始後,母雞會將所有的營養在維持生理、生長和生殖系統之間進行分配。良好的管理程式能夠確保營養在不同方面的合理分配。
做好雞群腸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淨化,保證開產至高峰無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