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肉種雞均勻度
肉種雞的均勻度廣義地理解為體重、體型和性成熟均勻度,並不是單一的、狹隘的體重均勻度。
體重均勻度比較直觀,是整個飼養過程中都應該重視的工作。而體型均勻度要在15周齡前達到要求,因為此階段是骨骼發育的重要時期,所以必須要讓此階段的雞群體重達到標準體重,有利於提高體型均勻度,重點對弱小雞補料,讓小雞的脛骨等快速發育生長,有較好的體型和骨架。13周後雞群的生殖系統開始發育,16~20周尤其是性成熟的重要時期,此階段是為產蛋奠定基礎,主要是脂肪沉積,所以此階段應加強性成熟均勻提高。然後在21~23周對加光前進行評估,無論是開放式雞舍還是密閉式雞舍,都要在第一次光刺激前檢查雞群的發育程度,除了體重必須達到體重標準,累計採食的飼料代謝能不低於112.9兆焦外,還要檢查肉垂和雞冠的發育程度、胸肉的發育狀況、恥骨的張開程度、脂肪的沉積情況,要求90%以上的雞符合這四個條件才可以加光,電就是說只有性成熟的雞加光後才能產生有效的反應。
我認為提高均勻度的內因是喂料的均勻一致,外因是人工全群分雞,然後根據分欄後的大中小雞分別給料。
一 喂料均勻一致
1根據雛雞的質量和大小差異區別飼餵
建議接雛時就將同一周齡的雞放在同一雞舍或同一欄飼養,最好是公雞單獨一棟飼養,挑選弱小雞單欄飼餵,並調教精神差、嗜睡的雞喝水,對弱小雞早日補料,提高小雞的體重增幅。
2避免飼料質量和顆粒差異的影響
飼料質量差會影響轉換率,甚至不適口,採食後發病,飼料顆粒的大小也會影響採食速度和轉換率,一般顆粒料好乾粉料,建議粉料的含量均勻一致,否則採食不一致。
3合理控制溼度
雞舍的溼度控制在45%較好,太溼會引起飼料的黴菌滋生,從而產生口腔潰瘍,影響採食速度。
4正確免疫
一般免疫後會有應激反應,尤其是採食時會發現明顯的漲料、發抖、震顫,為減少疫苗反應,一方面免疫前投喂多維飲水3天,或者改限飼方式,如「5/2」改成「6/1」限飼,甚至改每日喂料,減少應激反應程度,提高採食速度。
5防止進雞時甲醛氣體的影響
要求進雞前務必排除雞舍甲醛味,否則雞群張不開眼,採食速度慢,影響體重增長。
6提高斷喙質量
斷喙不好的雞一般都會變成弱小雞,因為這樣的雞採食困難或採食慢,而且還浪費飼料,因此,應該提高斷喙質量。
7防止溫度過高、過低或不均勻
溫度過高,雞群出現熱應激,雞群張嘴呼吸、翅膀張開、飲水增加、採食減少;溫度低時飼料的轉換率就低,雞舍的溫度應該在18~24℃之間,假如溫度超過此範圍,就要根據溫度的情況調整飼料量,建議雞舍環境溫度每上升或降低1度,每隻雞每天能量需求減少或增加20.9千焦耳,如按產蛋期飼料能量11.96光焦/千克計算每隻雞需要減少或增加1.7克飼料;務必縮小雞舍的溫差,從而提高雞群的整齊度。
8飼料均勻分配
不管籠養雞還是平養雞,此項工作非常重要,但往往很難做到位。首先談一下確保籠養雞飼料分佈均勻的方法,要求加完飼料後馬上勻料或者借鑑勻料工具來完成,一定要保證每籠的料量一樣;其次平養雞舍要求喂料的料槽開口一致、且要求打料的時間定時控制、應在開燈前布完料,打料的時間應是轉一圈時間的整數倍,料箱的距離一致尤其是分欄雞舍;喂料時間應固定。
9喂料量準確
要求計算準確,大中小分別採食對應的飼料要求只耗(克/只)儘量準確到小數點後一位。籠養雞舍要求大中小雞均應算好料,一般每盆負責1 5米距離;平養雞舍料量按照大雞料量備料,小雞補料在自動打料完後再補加;為減少飼料浪費,在開食盤內加料儘量不要超過盤高的1/3,並儘快過度到料槽或料桶。
10料位合理
料位過多,就會造成飼料浪費;料位過少,就會出現「弱肉強食」,尤其是AV500雞採食速度快,此現象更加明顯。
11供水充足
必須每天關注飲水量的變化,飲水量的不足會導致飼料的轉化率低,最後影響雞體的體重均勻度。要保持水線的水平狀態,水線乳頭應豎直向下。一般情況下,育雛第一週水壓管中的水柱維持5釐米較好,以後隨著日齡的增長,可逐漸上調至10~15釐米,但必須經常檢查水線乳頭的壓力大小和供水情況,避免水壓過高、過低、堵塞和無水的情況出現,一般水料比在1.6~2:1較好。
12光照強度合理
要求雞舍光照強度均勻,一般建議每3米安置一個燈泡,且排燈與排之間交替梅花狀安裝,以減少燈泡間和燈下的差異,不建議每隔一個燈泡熄滅一個燈,最好改用白熾燈通過調光器來調整亮度。同時做好水簾進風口、側窗、風扇等處的遮光工作,這樣雞群採食均勻,且雞群的發育整齊一致。
13料線高度合理
隨著雞群周齡的變化應逐漸增加料線,太高採食困難,太矮又浪費飼料。
14存欄資料準確
計數從進雛開始就應準確無誤,每棟每欄的死淘雞數應及時記錄,一般建議育雛期每欄或每籠的雞數一樣,只留一個零頭,這樣便於加料不混淆,如果有死淘就從零頭欄或籠補齊,同時喂料應及時根據實際存欄數來算料。
15防止疾病或細菌感染
加強生物安全和環境控制,減少疾病或細菌的感染機會,一般發病的雞隻生長慢,從羽毛的發育也能夠初步判定。
二 人工全群分雞
當雞群的均勻度低於80%時,就只有通過全群分雞來分別給料,建議將大中小雞的實際體重和體重增幅分別做曲線圖,見圖1。先制定「計劃體重」,將「計劃體重」作為體重的「軌道」,讓體重曲線沿著此「軌道」來加料,通過3~4周時間達到標準體重,防止「催補」和「惡壓」,這樣對雞隻的發育是不利的,一旦發現體重未達標時,應從喂料站位、雞數、稱料、漏料、雞群健康、環境條件等找原因,務必保證每週的體重增幅。
在此給沒有經驗的客戶提議一個公式:首先算全群的下週計劃只耗(克/只)=上週全群實際只耗 下週參考增加只耗 (本週標準體重一本週實際全群體重)/計劃調整週齡/(下週標準體重增幅/下週考增加只耗);然後算對應大中小欄的下週計劃只耗(克/只)=上週實際對應欄只耗 下週全群計劃只耗 (本週實際全群體重一本週實際對應欄體重)/計劃調整週齡/(下週標準體重增幅/下週參考增加只耗)。此公式中強調全群以標準為參照來算,對應欄以全群為參照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