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的雞蛋殼竟大有講究?!
隨著蛋雞規模養殖場自動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蛋雞養殖週期的不斷延長,蛋殼質量逐漸成為直接影響養殖場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麼,蛋殼是如何形成的?影響蛋殼質量的因素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帶領大家一起探究蛋殼在蛋雞體內的形成過程以及影響蛋殼質量的因素。
01雞蛋的形成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雞蛋是怎麼形成的。
母雞的生殖系統包括卵巢和輸卵管兩個部分,而輸卵管是由漏斗部、膨大部、峽部、子宮部和洩殖腔組成。卵泡成熟、破裂後釋放卵子,卵子被像喇叭口一樣的輸卵管漏斗部接收,進入輸卵管的膨大部,然後通過峽部下行到形成蛋殼的子宮部,最後進入洩殖腔產出體外。蛋雞洩殖腔溫度41.5℃左右,環境溫度18-30℃之間,雞蛋在外部環境中遇冷收縮,形成氣室。大約需要24h左右,一枚完整的雞蛋在輸卵管中形成。
雞蛋中的內濃蛋白、卵黃膜和繫帶在漏斗部形成;膨大部是合成內稀蛋白、外濃蛋白和外稀蛋白的重要場所;峽部形成雞蛋的內外殼膜;蛋殼則是在子宮部形成的:雞蛋離開峽部時,蛋殼膜是鬆弛的,進入子宮部後會膨脹變得緊緻,水分通過蛋殼膜使蛋白體積翻倍,然後流經子宮血液中的鈣等形成蛋殼需要的物質沉積到蛋殼外膜上而形成蛋殼。
02蛋殼的結構
蛋殼雖然看上去薄薄的一層,但是從超微結構來看,可分為殼膜、乳突層、柵欄層、晶體層、色素層以及角質層(又稱膠護膜),每一層在蛋殼形成過程都起到各自的重要作用,如果出現問題都會影響蛋殼質量。
蛋殼膜包括內殼膜和外殼膜,由包裹蛋白的纖維網組成,厚度約為65~69微米。蛋殼膜內層較為密實,阻礙微生物入侵雞蛋內部。蛋殼膜外層是纖維狀物質相互交織形成的保護膜,疏鬆且多空,微生物可以透過。膜外層和蛋殼乳頭層緊密連線,支撐著礦化殼。蛋殼膜形成或結構中的任何破壞都會阻止蛋殼的正常礦化,導致蛋殼結構變差、蛋殼強度變弱。
乳突層是蛋殼柵欄層和垂直晶體層的結構基礎,主要成分為有機質,乳突融合速度及程度決定柵欄層碳酸鈣晶體間的孔隙大小以及乳突層和柵欄層相對厚度。乳頭層分佈出現問題會導致蛋殼結構出現問題而使蛋殼硬度下降。
柵欄層是鈣鹽開始沉積的部位,由濃密的鈣結晶物(96%的碳酸鈣及少量的磷酸三鈣和碳酸鎂等)形成柵欄狀,厚度佔整個蛋殼的1/3。柵欄層決定蛋殼有效層厚度(約佔蛋殼總厚度60%),是承受外力的主要結構層,如果出現問題就會出現薄殼蛋甚至軟蛋。
晶體層是鈣鹽最後的沉積層,晶體層中晶體排列整齊且垂直於蛋殼表面,能使蛋殼表面更加堅硬、平滑。
色素層是色素沉積於垂直結晶層和角質層形成的。不同蛋殼顏色是由不同色度的色素形成的,最主要的物質為原卟啉和膽綠素,都是血紅蛋白的代謝產物。色素從血中轉移到肝臟,然後再轉運到子宮中。色素的轉運和代謝如果出現問題使蛋殼顏色變淺。
角質層是蛋殼的最外層,主要成分為糖蛋白、脂類、磷等,厚約12微米,在蛋雞產蛋前1.5h形成。角質層使剛產的雞蛋表面更平滑和光鮮,可以阻擋細菌進入雞蛋內部。角質層表面有大約6500個小氣孔,這些氣孔直接和殼內膜相通,可以使雞蛋進行氣體的交換和雞蛋內部水汽的溢位。
03影響蛋殼質量的因素(輸卵管內)
1)疾病控制:
幾乎所有疾病都會直接或間接導致蛋殼質量下降。影響蛋殼質量的各種疾病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直接損傷輸卵管的疾病,如傳支、生殖型滑液囊支原體感染、流感、新城疫、減蛋綜合徵等;二是影響營養素吸收與利用的疾病,尤其是胃腸道疾病,此類疾病不僅影響鈣、磷等與蛋殼質量密切相關的營養的吸收,而且會嚴重影響輸卵管的發育,如腺肌胃炎、球蟲病、壞死性腸炎等等。
2)營養攝入:
蛋殼強度是由母雞的鈣代謝所決定的,每產生一枚雞蛋會消耗2-2.5g的鈣,鈣的供應主要有飼料(60-80%)來補充,產蛋雞自身也會調動骨髓(20-40%)中儲存的鈣用於形成蛋殼。若飼料中的鈣不足以補充骨髓鈣儲存或者營養缺失,這一骨髓鈣動員就會在10-14天之後消耗殆盡,這樣蛋雞就會從骨骼肌中抽取鈣。除非通過強制換羽使雌激素水平降低,否則蛋雞不能進行骨髓鈣的補充。因此,骨骼鈣質的流失最終會導致軟骨症。
傍晚、午夜飼餵過程中加入粗石粉可以促進鈣的吸收,保持骨髓鈣儲備,降低飼糧磷需求。
蛋雞飼料中長期沒有足夠量的鈣、磷和維生素D₃,蛋殼質量就會下降,其他一些微量元素包括鎂、鐵、銅、錳、鋅、維生素K以及某些氨基酸在鈣的吸收轉運以及骨髓基質的轉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甚至是一些B類維生素(葉酸、煙酸,B12)在調節蛋殼質量方面也有著重要作用。
維生素D₃對腸道鈣和磷的吸收至關重要,蛋殼中磷的水平較低,但是磷對骨髓補充極其重要。因此在飼料中要補充充足的磷以促進鈣轉化為骨髓基質。
飼料電解質平衡也是調節蛋殼質量的一項重要因素,因為飼料電解質可影響蛋殼礦化。要避免飼糧中氯化物水平過高,用食鹽中的鈉替代碳酸氫鈉或碳酸鈉中的鈉可有效提高蛋品質。
3)熱應激:
熱應激導致蛋雞喘氣過度,機體血液酸鹼平衡被打破,易導致蛋殼變薄、變脆。蛋雞喘氣是為了散熱進而大量消耗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導致血液PH上升(血液呈鹼性),進而減少子宮鈣離子和碳酸鹽傳遞,影響蛋殼形成。在飼料中增加鈣的量並不能解決這一問題。熱應激狀態下采食量減少也會使得蛋殼變薄。
飼料電解質平衡對保持蛋殼質量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熱應激環境中。飼料中的氯化物水平與鈉和鉀的水平平衡,甚至在熱應激期間要降低其濃度。這個時候額外新增一些碳酸氫鹽可能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