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的飼養管理有講究,值得收藏!
正確觀察雞群的方法:進雞舍時不要打擾雞群,將會看到所有的雞均勻的分散在整個雞舍,有的雞在吃料、有的在喝水、有的在玩耍、有的在睡覺、有的在「說話」。這樣的雞群才是健康正常的雞群,否則,我們需要立即查詢原因:飼料?飲水?通風?光照?溫度?溼度?應激?免疫?。
飼料管理
關注點:
1、料位充足,分佈均勻;
2、檢查行車、料線是否能正常執行;
3、行車打料厚度均勻一致;料盤不能傾斜,確保料線保持平直,供料系統線路必須固定,避免出現漏電、串電現象;
4、料盤高度調節:確保料盤安裝到位,飼養期雞背高度與料盤格柵上邊緣高度一致;
5、不可以斷料,每次上完料後檢查料位器末端是否傳輸到位,料位器是否堵塞而出現空盤現象,以及料位器有無鼓料等; 6、每次打完料後檢查一次,確保每個雞籠都有飼料,將料槽兩端的飼料收起或分給雞吃,防止時間長了發黴變質。
7、每天讓雞採淨一次料槽或料盤內的飼料。 8、打料後觀察飼料有無發黴等變質情況,如發現異常及時上報場長。
飼料品質:場長或統保要特別注意每次供應飼料的外觀,如顏色、顆粒、乾溼度、異味等,若有異樣,不予接收並上報。
注意:
雞群不健康時,首先是採食量會下降,所以要精確記錄採食量,並特別注意每日的採食增減!
飲水管理
關注點:
1、正常飼養不可斷水,保證雞時刻能飲到清潔的水;
2、高度:A.水線必須是平直的;B.0-2 日齡水線乳頭一般是乳頭與小雞的眼睛平齊;C.至少每兩天調節1 次;D.雛雞飲水時,雞背和籠底網形成的角度是35~45°隨著雞隻的生長,在飲水時,成雞背和地面形成的角度約為75~85°;E.乳頭飲水系統的高度應保證雞在稍微翹腳的情況下飲到水;F.每天檢查水線及乳頭1次,確保水線及乳頭不漏水。d水量計算公式ml/分鐘=周齡*7 20
3、壓力:A.1-3日齡雞隻,調壓器(壓力閥)顯示管水位高度為5-8cm;4-14日齡雞隻,調壓器顯示管水位高度為8----20cm;15天日齡以上雞隻,調壓器顯示管水位高度為20-35cm;B.夏季水位顯示管高度適當調高:3-5cm;
4、沖洗:A.至少每兩天反衝水管一次;B.飲用疫苗、藥品相互影響等情況必須沖洗;C.單根沖洗並保證下水管的暢通;
5、注意檢查水線管、調壓器、乳頭、水位管等是否異常,存在氣體、漏水、堵塞等情況立即排除;
6、每4個小時檢查尾端乳頭是否有水,流量情況;
7、14、28天將調壓器及連線管卸下清理、消毒後安裝使用;
8、沖洗水線時要每列單獨沖洗,將不沖洗的水線全部關掉,提高沖洗水線的水壓,確保沖洗效果。觀察尾端水清潔後再衝洗5分鐘。
光照管理
要點:
雛雞要有足夠的亮度刺激採食。每天的關燈時間固定統一(建議20:00開始熄燈,夏季可延後到21:00)!炎熱季節,25天以後12:00-15:00可關燈,減少活動量。
注意事項:
1、雞舍光照均勻。
2、雞隻體重達到180克以上時才開始限光。
3、在出欄前要減少黑暗期。
4、如果遇到應激或其它需要增加採食的情況,可以延長採光刺激採食。
5、請不要在一天中最冷的時間段處於黑燈期。
6、過強的光照會引起雞啄癖,肚皮朝上猝死。
通風管理
目的:
排除舍內有害氣體,帶走多餘熱量和風冷效應。
最小通風管理:
最小通風量是雞群的維持需要,也就是說通風量低於最低通風量會對雞群的生命造成威脅,雞群健康難以得到保證。
正常為1.0-1.5m3/h/kg體重(0.6-0.9CFM/kg),極端寒冷為0.8m3/h/kg (0.5CFM/kg)體重,優質為2-3m3/h/kg體重。採取5分鐘一個迴圈。
負壓:
雞舍負壓能保證進來的氣體到達熱氣聚集的雞宿舍最高點。負壓的選擇靠雞舍寬度、在雞舍移動的距離來決定。當進來的冷空氣與較熱的空氣混合後,增加了空氣中溼氣的含量,從而降低了相對溼度。因為較冷的空氣比較重,所以它會強迫暖空氣下降到地板,增加雞位的溫度。
過渡通風:在冬季寒冷季節,前期可採取屋頂通風換氣方式,當屋頂通風換氣達到5颱風機時(40000m³/h),可調整為縱向通風模式。
縱向通風:當雞舍過熱需要風冷效應時,即由過渡通風變為縱向通風。
雞背風速:
飼養前期,應特別注意風冷效應(會是正常的1-2倍)。一般0-14日齡雞背0風速,15-21日齡不應超0.5m/s,22-28日齡不應超0.8m/s。夏季為了降溫,雞舍的設計風速能達到2.8米/秒以上。
注意事項:
雞舍每個角落的空氣質量都要正常。注意雞舍的密封,尤其是冬季停用風機要密封好。如果風速不夠,可以加裝擋風簾增加風速。
適宜的光照能夠加快肉雞的增重速度,使雛雞的血液迴圈加強,增進食慾,有助於鈣磷代謝,增強雛雞的免疫力。但是如果我們雞舍的光照程式不合理、光照過強或者過弱,光照時間過長或者過短,都會對雞產生不良影響。首先和大家談到的是如何科學的安裝雞舍人工光照裝置,每一棟雞舍燈與燈之間的距離應為燈離雞距離的1.5倍,燈離牆的水平距離應為燈間距的2/1;各個燈的安裝位置應交錯排列,均勻分佈,每棟雞舍安裝燈泡的數量可根據上述規定的燈間距和燈與牆的的距離來排列安裝,按照上述要求安裝完光照裝置後,雞舍光照裝置的分佈就處於一個比較合理的範圍。
現在的白羽肉雞的生長速度都比較快,由此產生了快速生長的肌肉與心臟、肺臟等內臟器官發育滯後的矛盾,由於很多養殖戶在飼養前期採取了一些錯誤的做法,使得肉雛雞前期生長速度過快,使肉雛雞肌肉生長與內臟器官發育的矛盾更加的突出,雞的內臟發育不良,就會導致機體抗病力下降,疫病發病多、難治療,出現凡是前期生長好的雞,到後期反而發病多、難於飼養的奇怪現象。
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就是做好控料和控光工作,在雛雞前期控制好肌肉的生長速度,調節光照強度,促進內臟的生長髮育,增強機體的抗病力;解決肉雞後期發病後難於治療、費用高、死淘率高的難題;利用控光和肉雞補償生長的特性,控制採食量,降低料肉比,最終降低養殖風險,提高肉雞生長的經濟效益。
控料程式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很多養殖戶壓根就沒有想過還要控制雞的體重,認為雞吃的多是好事啊,長得越快越好,這樣才說明我的雞養的好啊。結果雛雞14日齡的體重通常達到450克以上,這樣往往會造成雛雞前期生長過快,後期出現生長緩慢,料肉比高,易發病且不好控制的被動局面。
進雛前10天應由雛雞自由採食,少量多餐。
在10天后要注意觀察雞的長勢,有一個標準,一般在 14日齡讓雞的體重達到300克為宜。
從14日齡起,每隻雛雞每間隔一天在原來採食量的基礎上累計增加飼料2.5克,如發現生長較快,就維持前一天供給的飼料量不增加也不減少,
在21日齡確保體重在600克。14、21日齡體重非常關鍵,此階段控制的好,養殖成功一半以上。
從22日齡起到28日齡,在原來採食量的基礎上,每天累計增加飼料2.5克。
從29日齡起,每天累計增加飼料5克。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35日齡前雞頭部的胎毛必須褪掉,胎毛褪掉是機體免疫器官等發育完善的標誌,也是肉仔雞育雛結束的標誌。胎毛不褪就不要累計增加飼餵量,按照前天飼餵量維持1--2天,如果胎毛再不褪則加料1--2天,再維持1--2天,一般增加飼料幾天,胎毛 會褪掉。胎毛褪掉後每天累計連續增加飼料5克。
36-42日齡,每天累計增加飼料7.5克。
從43日齡開始每天累計增加飼料5克,只要不過料就每天累計增加,過料則維持前天飼餵量幾天。此時每天每隻雞採食以210--215克為限。
在出售前3天,增加光照,增加飼餵次數,吃多少給多少不限飼。但一定要注意,連續加料不能超過三天,如超過三天不能出售的,1000只雞迅速減飼料40千克,使用腎腫解毒藥飲水,一直不能加料維持這個飼餵量到出售。
控光的程式
控光目的一是與控料相結合,控料不控光不僅難以控制體重,還會出現因飢餓而騷動不安、爭食、打鬥及啄羽等現象,增加死淘率;控光目的二是讓雞安靜,在暗光環境下有利於雞內臟的發育。
1-7日齡光照22--24小時,強度(燈離地面1.8米)2.5--4瓦/㎡。
8-13日齡光照16小時,強度1瓦/㎡左右。
14-21日齡,除早春和冬季晚上補光到8點以外,其他任何季節均為自然光照,夜間不補光。
22-42日齡,每天增加光照1小時,最長光照時間維持22小時,強度1瓦/㎡左右。
43日齡後維持22小時光照,強度3--4瓦/㎡。
出售前三天光照時間23--24小時,光照強度4--5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