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鴨傳染性漿膜炎的再認識
鴨的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裡默氏桿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引起的不同型別疾病的總稱,其特徵是引起鴨的纖維素性心包炎、氣囊炎、肝周炎、關節炎、乾酪性輸卵管炎和腦膜炎等多種臨診病症。由於鴨疫裡默氏桿菌的抗原結構複雜,致病性血清型較多,並且極易產生耐藥性,給臨床用藥帶來很大的難度,嚴重影響了肉鴨業的健康發展,目前也是危害肉鴨業養殖效益最嚴重的細菌性疾病。
對於鴨的傳染性漿膜炎,很多人在認識上存在誤區,這些認識上的差異對鴨傳染性漿膜炎的防治帶來了很大影響,也深深影響著肉鴨的養殖效益和肉鴨業的健康發展。很多人認為鴨的傳染性漿膜炎無非就是「三炎」,即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這種錯誤的認識對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臨床診斷與治療無疑是非常不利的,很多企業和養殖業戶也因此蒙受了非常巨大的經濟損失。在生產實踐中,由於鴨疫裡默氏桿菌眾多的致病性血清型,它可以引起①胚胎與幼雛早期死亡;②心包炎;③肝周炎;④氣囊炎;⑤肉芽腫;⑥卵黃性腹膜炎;⑦輸卵管炎;⑧腸炎;⑨急性敗血症; ⑩滑膜炎;○11腦炎;○12皮下水腫;○13眼炎等非常多的臨床病理症狀。如果一講到傳染性漿膜炎,我們也僅僅想到「三炎」,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那麼我們在藥物的選擇、應用和研發方面就不免會陷入誤區,而在疾病診斷和診斷治療後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鴨疫裡默氏桿菌(RA)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無芽孢、不能運動的不發酵桿菌。培養後塗片染色,菌體為小桿菌或橢圓形,單個存在,少數成雙排列,偶爾呈長絲狀,瑞氏染色菌體兩端濃染。 依據凝結反應和瓊擴反應,已經鑑定出21個血清型,我國已經鑑定的血清型有1、2、6、10、11、13、14等多種型號;其中1、2、6、10型佔總分離株數的96%。免疫時血清型是特異性的,由一種或幾種血清型生產的菌苗對不同血清型之間不能提供足夠的保護。自然條件下,2-7周齡的鴨高度易感,而2-5周齡最易感。8周齡以上發病少,本病在汙染鴨群中感染率在90%以上,死亡率在50-80%不等。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病,發病鴨或帶菌鴨是主要傳染源,主要經過呼吸道或面板傷口感染。育雛舍或鴨棚內鴨群擁擠,通氣不良,地面潮溼,積糞過多,氨氣太重,飼料蛋白低,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管理不良都是發病的誘因。潛伏期一般1-3天,有時更長。
最急性病例往往無前驅症狀突然死亡;急性發病的特徵是發病迅速,發病率高,表現神經症狀。雛鴨感染後,減食,精神萎頓,嗜眠、縮頸,兩腿無力,行動遲緩或不願行走,表現「吭哧」、「咔咔」等異常呼吸聲,眼睛和鼻孔有漿液型或粘液性分泌物,排出白綠色稀糞,肛周常汙染糞便;病鴨共濟失調,頭頸顫抖,運動失調,歪頭斜頸,以後全身痙攣性抽搐,很快死亡;少數病鴨陣發性痙攣2-3次後死亡;雛鴨死亡率可達80%。
較大的鴨多發生慢性感染,病鴨精神沉鬱,減食,不願行走,羽毛粗亂,下痢,生長遲緩;少數病鴨頭頸歪斜,有時轉圈或後退,安靜時正常,可以採食飲水,受到驚嚇立即歪頸轉圈,這些弱鴨多發育不良或被踩死;少數病例可有張口呼吸,或者關節腫脹症狀。最顯著的病變是內臟器官漿膜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沉著,發生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和腦膜炎。急性死亡病例最早出現的變化是心包炎,可見心包蓄積渾濁液體,心包膜增厚;病程稍長的病例,纖維素發生機化,心包膜和心外膜粘連,肝臟表面形成一層乾酪樣滲出物,易剝離,肝實質變脆,胸氣囊和腹氣囊覆蓋乾燥的乾酪樣滲出物,頭頸部皮下有纖維素性滲出物;病程較長的病例氣囊和胸壁或腹壁粘連,脾臟呈花斑狀或有纖維素附著,母鴨輸卵管內充滿黃白色滲出物。區域性或者慢性感染常常發生於面板、輸卵管,有時見於關節;慢性病例可見纖維素性腦膜炎、輸卵管炎、關節炎、煺毛後可見背側或腹側皮膚髮生蜂窩織炎或壞死性皮炎(常見於封閉飼養的鴨)。
在疾病的治療上,講究「辨症施治,對症治療」,在藥物的選擇、復配和研製方面,又包含有藥理、毒理、藥動、緩釋技術、靶向技術、微囊包被、固體分散等一系列原理和技術的運用,這些原理和技術的科學運用以及新劑型、新葯物的研發水平代表了當今獸藥生產企業的科技實力和產品品質。
針對鴨傳染性漿膜炎臨床和病理解剖學特點,結合目前國內肉鴨生產養殖和疾病防控方面的現狀以及流行病學的調查,對臨床出現的鴨傳染性漿膜炎的各種臨診病症,在廣泛的市場調研和區域性試驗以及大範圍擴大試驗的基礎上,就不難研製出治療和預防鴨傳染性漿膜炎的不易產生耐藥性且臨床應用見效快的高效藥物,信得科技青島研發中心和禽病研究室在這些方面走在行業的前列,他們聯合開發的杆漿力克、漿炎清等產品成為防治鴨傳染性漿膜炎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