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傳染性漿膜炎的防治技術
鴨傳染性漿膜炎又叫鴨疫巴氏桿菌病、鴨敗血病,是由鴨疫巴氏桿菌引起的侵害雛鴨的一種慢性或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其特徵是引起雛鴨纖維素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和關節炎。該病會引起死亡增高和淘汰增加,飼料轉換率降低,給養鴨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鴨漿膜炎的發生與環境汙染和鴨場的衛生條件有密切關係。據筆者調查和養鴨農戶的反應,新建設的飼養場地鴨不發病或很少發病。一批鴨發病時,飼養的場地受到汙染又得不到淨化,以後繼續在該場地飼養,鴨會出現批批發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漸提高現象。特別是旱地飼養,每批鴨飼養到2~4周齡時開始發病,養鴨戶只能用藥物來控制,其效果也不令人滿意。有的養鴨戶為了增加飼養批數採取套養的辦法,這種飼養模式容易導致鴨漿膜炎的早期感染,發病日齡提前。通過調查,養鴨戶反映季節交替、氣候變化、氣溫忽高忽低時鴨難養,這也是引發鴨漿膜炎的重要因素。
一、流行病學分析
該病主要感染鴨,某些禽類也可感染。在自然情況下,2~5周齡雛鴨易感,但現在飼養全程都可感染。在汙染鴨群中,感染率很高,可達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間。育雛舍鴨群密度過大,空氣不流通,地面潮溼,衛生條件不好,飼料中蛋白質水平過低,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其他應激因素等均可導致該病發生和流行。
該病主要經呼吸道或面板傷口感染,被細菌汙染的空氣是重要的傳播途徑,經蛋傳遞可能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原因。該病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春冬季節較為多發,易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致使死亡率增高。
二、臨床症狀
病程一般為1~2天。2~5周齡的鴨病程可達1周以上,呈急性或慢性經過。主要表現精神沉鬱,食慾減退,肢軟臥底,不願走動,常呈犬坐姿勢,進而出現共濟失調,痙攣性點頭或搖頭擺尾,前仰後翻,成仰臥姿勢,有的可見頭頸歪斜,轉圈(注意與鴨病毒性肝炎區分),後退行走,病鴨消瘦,呼吸困難,最後衰竭死亡。
三、病理變化
特徵性病理變化是漿膜面上有纖維素性炎性滲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氣囊壁的炎症為主。心包膜上覆著淡黃色或乾酪樣纖維素滲出物,心包囊內充滿黃色絮狀物和淡黃色滲出液。肝臟表面覆蓋一層灰白色或灰黃色纖維素性膜。氣囊混濁增厚,氣囊壁上附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脾臟腫大或腫大不明顯,表面附有纖維素性薄膜,有的病例脾臟明顯腫大,呈紅灰色斑駁狀。腦膜及腦實質血管擴張、淤血。慢性病例常見脛跖關節及跗關節腫脹,切開見關節液增多。少數輸卵管內有乾酪樣滲出物。
四、防治
1.加強飼養管理。首先選擇地勢較高、乾燥、陰涼的場地建鴨舍;其次抓好消毒環節,每批飼養的鴨一定做到全進全出,保證養鴨場地少汙染或較安全的環境;第三,不要採取套養的方法;第四,減少應激因素,特別注意育雛環境的衛生條件,保持乾燥通風,注意防寒,防止密度過大。
2.切實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種。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血清型多,因此要篩選適合本地區的優勢血清型菌株,經疫苗免疫後能有效控制本病的發生。
3.切實做好藥物防治。8~10齡的雛鴨患病初期用多維素和黃芪多糖飲水,同時用氨基糖苷類、喹若酮類、多粘菌素B及磺胺類等藥物治療有良好效果,病重的用慶大黴素、黃芪多糖注射液或氟苯尼考注射液注射。通過以上治療措施,4天后基本得到控制,病鴨大部分治癒,食慾及生長髮育良好,但要對個別搖頭、轉圈等神經症狀後遺症的鴨堅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