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未來禽病不斷出現的風險
本刊記者 陳連頤
全球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方式促進了家禽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已有許多事實證明家禽疾病正呈全球化流行。日益增加的疾病風險提示我們,在重視規模化養殖的同時,需要時時刻刻關注並防範禽病的發生和流行,此外,還提示我們應該重視適度規模發展家禽生產。
坦率地說,目前家禽傳染性疾病是全球性的,也就是說,家禽傳染性疾病對商業家禽及相關產業的影響是全球性的。雖然家禽某一種傳染性病原在世界各地表現並不完全一致,病原的流行性、致病力和造成的影響表現不一,但幾種重要疾病幾乎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現,如禽流感、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病、傳染性支氣管炎等,它們對全球家禽業的影響至關重要。
一 禽產品國際貿易的增加,加大了禽病發生流行的風險
隨著全球貿易的一體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全球貿易的影響力日益增加,來自發展中國家地區的禽產品貿易不斷上升。顯而易見,如果這些地區的禽病控制不力,當然會對禽產品國際貿易帶來嚴重影響。
1 禽產品越發成為全球肉製品行業的領跑者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報告表明,最近10年來,禽產品貿易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禽產品需求日益增加,國際貿易日益增加。資料統計,全球禽肉產量2008年比2000年增長了35%
(FAO2010年農牧業手冊禽肉與禽蛋),世界新興市場如中國、印度、俄羅斯和拉丁美洲地區對全球禽肉需求巨大,這種趨勢表明家禽行業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2 病原發生變異、禽病可表現不同型別
機遇往往與挑戰並存。面對禽產品市場誘人的初遇。全球家禽行業同樣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家禽生產商當然熟知,家禽生產越是規模化集約化,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風險越高,造成的危害越大。研究表明,病原在外界不利條件下,為了維持自身生存,非常容易發生變異,此外,病原在不同地方會以不同形式對家禽個體造成感染,因此,區域性的病原變異或者疾病不同型別非常有可能成為影響禽產品貿易的重要因素,所以,對重要的家禽傳染病的防控不能僅僅停留在單純的防控上,還應放到全球禽產品貿易的框架下來思量對策。
二 不斷出現的禽病 (新的病原變異株)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動物保健監督體系是比較完善的。這個體系可以相對迅速地鑑別家禽疾病變化型別或者判斷新出現疾病(病原)的威脅,而欠發達國家能否有效應對自身國內甚至全球性的家禽疾病併為之提供安全保障尚存疑問。
1 病原發生變異符合生物進化規律
通常所說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和細菌等,其變異是生物界不斷髮生的普遍現象,也是其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基礎。病原微生物的變異形式多樣,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變異給動物及人類帶來的危害和危機也是巨大的,人們必須科學認識病原微生物的變異,採取有效措施避免和應對。
病原體變異是指病原體可因環境條件或遺傳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異。病原體變異對傳染病的流行、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病原體的基因突變導致了病原體的抗原性變異,從而使疾病發生爆發性流行。例如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變異頻繁,每發生一次大的變異,即形成一個流感病毒新亞型。人群因缺乏相應的免疫抗體而發生流感流行。病原體的毒力變異可使其毒力增強,致病力增強;而其減毒株可製成疫苗,用於傳染病預防。耐藥性變異指原來對某種抗菌藥物敏感的細菌變成對該種藥物不敏感或耐受菌株。耐藥性變異可通過耐藥基因或基因突變傳給後代,也可通過微生物共生而轉移給其他微生物。耐藥性變異是多種傳染病流行不能控制或復燃的重要原因。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嚴重製約著畜牧業的發展,能夠引起動物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由於病原微生物的變異常導致其致病力的增強,不但給畜牧業的發展造成極大危害,還進而帶來一系列的生態鏈條的不良反應,給人類的生存與健康帶來更大的危機。因此必須在生產、防疫工作中盡最大努力,採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和應對病原微生物變異。
2 新的病原變異株出現概率非常大
FAO相信,在未來10~20年時間內,出現幾種新的禽病病原的概率是非常大的(FAO2010年家禽報告),實際上,所謂新的病原應該是新的病原變異株。
家禽RNA病毒的致病性病原變異株是最容易發生的。這些RNA病毒包括我們熟悉的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傳染性法氏囊炎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馬立克氏病是全球集約化家禽生產商最感頭疼的禽病,馬立克氏病毒屬於DNA病毒,馬立克氏病毒超強毒株也是極容易出現的病原毒株。
作為輝瑞全球動保的技術服務總監,斯蒂芬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病原變異株的認識比較清醒。斯蒂芬指出,生物安全在保護家禽行業方面可以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可以使用的手段有限的時候。輝瑞全球動保的技術服務團隊經過了專業培訓,團隊人員非常敬業、專業,對家禽行業有獨到的深刻的認識,他們前瞻}生強,瞭解家禽養殖目前情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具有非常流暢的反應體系,團隊擁有的動保研究能力完全可以提供具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疾病挑戰。
3 健康監測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健康監測與生物安全這兩個方面在保護家禽免受已有病原或新出現病原侵襲時可以發揮十分有效的作用。如果家禽生產現場缺乏足夠的生物安全措施以及相關的動物健康基礎框架和體系,新出現病原變異株就可能變為常在(定居)病原,時間一長,就會變成地方性(區域性性)傳染性病原,可能會遷延不絕。
家禽健康監測與生物安全體系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必須經過獨特的稽核與認定,意思是,要保證家禽養殖場所大環境的生物安全與隔離,同時還要保證禽舍內部、外部有關機構設施等的監測與安全,這個工作一般應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來實施稽核鑑定,之後,在養殖生產過程中,按照事先的健康監測與生物安全計劃,嚴格按照方案開展工作。
三 禽病(病原)可跨越國界傳播
家禽病原並不認識(識別)國界分界線。最有效的防禦屏障就是實施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結合適當的免疫方案支援。
當然,免疫方案的制定需建立在充分的田間試驗與風險評估基礎上,結合各自養殖場實際制定。有了有針對性的免疫方案,再加上有效的治療方案,通過這些舉措,才有可能將疾病風險降到最低。
不管是全球不斷增長的禽產品的需求也好,也不管是因需求增加而使家禽生產面臨更多機遇也好,都會面對禽病日益增加的風險,因而,事情都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因為過分看重一個方面而忽視對另一個方面(或其相對面)的處理應對,應該做好多手準備,促使全球家禽行業和諧可持續發展。
全球家禽疾病的狀況提示我們,必須要認真考慮某些個別市場(國家或地區)因為不重視家禽疾病防控而帶來的對全球家禽行業的影響問題,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和義務保護我們的全球化市場,這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現實的迫切的問題。
四 確保家禽行業能健康可持續發展是未來一段時間重要任務
家禽生產日益朝向集中、綜合方向發展各自獨立的分散的小規模的家禽養殖企業日益高度組織化集約化。這麼多年的發展事實表明,這種轉變趨勢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尤其是在美國等發達經濟體,表現更加明顯。
家禽行業在高度集中、規模發展的同時,如何確保行業能健康可持續發展也是行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必須承認,經過多年的發展,全球家禽生產的確做到了可以在很高程度上保證家禽健康生長、擁有較高的生產效能,可生產出高質量的安全的禽產品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
1 家禽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必備因素
任何一個行業要想健康發展,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家禽行業也不例外。FAO報告認為,保證家禽行業良性發展需具備如下幾個方面。
(1)家禽個體本身擁有健康體魄
(2)家禽行業資訊傳遞迅速快捷
(3)實驗研究保證優良性狀選育
(4)獸醫技術服務及時全面到位
(5)強化診斷實驗室功能,有助於採取及時措施
(6)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家禽研究和教育,為行業提供知識和人才
(7)動物保健公司產品保證家禽個體健康,減少生產過程中問題出現
(8)政府有關政策的強力支援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實際上,正是基於上述各個因素的相互協同、相互支援和保證,充分互享各方技術、資源和資訊,家禽行業才能從單一個體、散亂模式逐漸向高效、集約、規模化模式轉型,家禽個體的機體健康才能得以有效保證,才能高效提供充足的安全禽產品用於人們消費,家禽從業者和生產商、貿易商才能更好地監控、防範並有效控制家禽疾病發生和流行,從而確保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2 發展中國家地區家禽行業健康發展尚存缺陷
現在問題是: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發達經濟體),家禽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能得到較為有效的保證,那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發展中經濟體)有能力保證國內的家禽行業沿著這樣的道路發展下去,並且能建立一套穩固的防控家禽疾病的體系嗎?
實際上,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目前有關禽病對經濟影響的資訊還非常少,某些環節還不夠透明。從2004年以來在全球範圍內屢有發生的禽流感就是非常好的例證。
美國的研究表明,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如果說家禽死亡可引起1美元損失的話,那麼由於疾病而導致家禽低的生產效能則會引起2美元的損失(2010年FAO家禽發展報告)。由此可見,疾病對行業效益影響是非常明顯的。隨著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家禽行業日益發展,那些重要的禽病,尤其是具有重要經濟影響的傳染性疾病對當地家禽生產的影響可以說也是與日俱增,這成為擺在這些國家地區家禽行業從業者和監督管理機構面前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3 新興市場急切參與全球競爭對疾病防控可帶來不利影響
輝瑞全球動保技術總監斯蒂芬·克拉克說:「高成本現已成為全球家禽行業的重要問題,但是幾年前因為地理上優勢,家禽生產的低成本生產卻是市場的主流,如今這樣的情況難以見到了。」克拉克稱,低成本生產當然非常重要,是決定家禽行業獲取收益的重要指標。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低成本都是對市場有益的。那些新興市場不斷湧現,他們不但參與全球所有行業的市場競爭,也參與到農牧養殖行業的市場競爭,甚至也參與到關於家禽疾病防控與動物福利標準的定性與制定,因而,對全球家禽行業來說,這種現象到底是一個好的機遇呢還是一個現實威脅?
或許兩者都是,目前還很難說清楚。就禽產品出口而言,全球不斷增長的對禽產品的需求對於像美國這樣的國內家禽行業擁有良好規範的國家地區來說,的確是個利好訊息,美國可以出口更多優質的禽產品,但對那些發展中國家地區來說,情況卻不盡然,如果他們對重要家禽疾病控制不力,影響行業發展,不但影響自身家禽行業生產和發展,也抑制消費者需求,擾亂國際市場。
4 不同國家不同標準難以做到全面公平公正
另一方面,不同國家制定的疾病防控措施不一,也會給一些市場阻止從家禽生產發達國家地區比如美國進口家禽產品提供了理由。
在美國,FDA可批准一些藥物性飼料新增劑應用在家禽生產中,家禽生產商,特別是出口商,要求要定期監測家禽傳染性疾病和飼料中藥物(化學物質)殘留,但有些國家地區制定的藥物殘留限量標準與美國不一致,如果美國家禽生產商生產的禽產品殘留限量超過這個標準,可能被禁止進口到這些國家,所以說,某些經FDA批准的藥物性新增劑加入到飼料中,在美國是允許的,屬於疾病防控措施中內容,但在別的國家卻是禁止的或者要求殘留限量不能超過他們制定的標準。
斯蒂芬指出,美國的家禽生產商現在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熟悉有關標準,處理關於出口的一些檔案。這些檔案通常要求生產企業必須配備具有官方背景的經過州或者美國農業部認可的獸醫,如果在州際間運輸活體家禽(包括雞苗、雛雞、雞蛋等產品)時,必須要有獸醫簽署的檔案,以證明運輸家禽的健康狀況。
5 資訊公開、標準公開、傳播及時是必須的
因此,擁有國際社會認可的標準體系是必須的,而且這樣的標準體系還必須是透明的。隨著家禽行業越來越全球化,禽產品貿易越來越國際化,媒體與政府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控制家禽傳染性疾病方面,能做到及時傳播並公開資訊,適時採取果斷的措施,促進禽產品貿易的公開、公正和安全,以防家禽傳染性疾病蔓延和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斯蒂芬認為,對動物保健產品生產公司來說,來自消費者和規則制定者對健康安全禽產品需求的壓力限制了某些動物保健產品的使用,這些產品不能應用在家禽生產過程中,這也使得在生產過程中防控家禽疾病變得更加困難。
6 消費者關注家禽福利和疾病治療
消費者和規則制定者更看重禽產品的健康安全、無殘留。這主要集中在動物福利、疾病治療等方面上,消費者傾向於關注動物福利,不歡迎「壓榨式」飼養家禽,重視家禽福利,也不歡迎使用藥物,他們更喜歡消費生活在健康環境中未使用過藥物的家禽產品。所以,家禽福利和疾病治療這兩個方面將是未來持續關注的話題。
家禽行業為了應對消費者關於動物福利標準和健康禽產品的關注,必須要給消費者提供有關福利證明,只有有關的福利法規和規則制定明確,從業者才能有針對性地調整家禽生產的各個階段,使之儘可能全面符合福利標準,以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本文參考FAO2010年家禽發展報告和輝瑞公司報告)
背景知識:病毒的分類
病毒在自然界分佈廣泛,可感染細菌、真菌、植物、動物和人,常引起宿主發病。但在許多情況下,病毒也可與宿主共存而不引起明顯的疾病。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NV)第七次報告(1999),將所有已知的病毒根據核酸型別分為DNA病毒——單股DNA病毒,DNA病毒——雙股DNA病毒,DNA與RNA反轉錄病毒,RNA病毒——雙股RNA病毒,RNA病毒——單鏈、單股RNA病毒,裸露RNA病毒及類病毒等八大類群。此外,還增設亞病毒因子一類。這個報告認可的病毒約4000種,設有三個病毒目,64個病毒科,9個病毒亞科,233個病毒屬,其中29個病毒屬為獨立病毒屬。亞病毒因子類群,不設科和屬。包括衛星病毒和prion(傳染性蛋白質顆粒或朊病毒)。一些屬性不很明確的屬稱暫定病毒屬。
家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是冠狀病毒科成員,屬於正單鏈RNA病毒。新城疫病毒是副粘病毒科成員,屬於負單鏈RNA病毒。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成員,屬於負單鏈RNA病毒。傳染性法氏囊炎病毒是呼腸孤病毒科成員,屬於雙鏈RNA病毒。雞馬立克氏病毒是皰疹病毒科成員,屬於雙鏈DNA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