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了雞腺肌胃炎,肌胃潰瘍、糜爛和穿孔等究竟是誰造成的
雞腺肌胃炎病,是家禽養殖業夏天高發和最為難治的一個雞病,雞腺肌胃炎病是由多種致病因素(環境、誘因、病原等)共同作用所導致的。它造成雞腺胃和肌胃兩者之一,或者全部都發病的一種功能和結構都發生改變的一種綜合症,在臨床診療上可分為非傳染性因素和傳染性因素兩種。
傳染性原因
一是,種雞通過垂直傳播,將病毒傳遞給雛雞。比如說雞網狀內皮增生症,呼腸孤病毒、雞貧血因子等造成肉雞腺胃腫脹、肌胃角質層糜爛,雞法氏囊炎、胸腺等免疫器官受到危害而萎縮,並造成雞群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導致其他細菌性和病毒性的繼發感染,造成雞群發病率升高。
二是,沙門氏菌病以及魏氏梭菌感染也會造成腸道腫脹、出血,腸粘膜脫落,嚴重時並有卡他性及纖維性假膜,也能夠導致腺胃腫脹、肌胃出血。
三是,傳染性支氣管炎(腺胃炎型)病毒感染能夠造成雞群腺胃腫大,採食下降,機體消瘦。
四是眼型雞痘引起的眼炎,通常也會導致雞腺胃炎的發病。
每年的夏秋季節,雞痘發病比較嚴重,腺胃炎發病率也較高,夏秋季節在腺胃炎發病率高的地區,往往先發生眼炎後又繼發腺胃炎,造成很高的死亡率。五是禽腺病毒也會造成肉雞免疫器官萎縮,也容易繼發和導致雞腺肌胃炎的發生,從而造成臨床可見的腺胃腫脹。
非傳染性原因
首先,黴菌感染和黴菌毒素中毒。黴菌毒素在動物機體中可以長期長時間儲存,並且在體內表現為累計效應,毒素長時間儲存在體內,造成腺胃與肌胃交界處形成潰瘍,肌胃角質層脫落易剝離,角質膜增厚以及角質層下形成出血性潰瘍。而且黴菌毒素能夠造成機體免疫抑制,容易繼發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家禽,造成大規模的死亡。
其次,飼料營養不良,尤其是飼料中生物胺,日糧原料中魚粉、豆粕、維生素預混料、脂肪、禽肉粉和肉骨粉等儲存不當,很容易被細菌分解,產生大量的生物胺,造成機體酶代謝的抑制,引起胃酸分泌過剩,誘發腺胃潰瘍、肌胃糜爛。
三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尤其是缺乏維生素E和維生素B12,導致生物膜脂質過氧化,破壞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使蛋白質變性,酶和激素失活,機體免疫力下降,引起家禽代謝失常,發生肌胃粘膜黏連,肌胃糜爛。四是高濃度硫酸銅對家禽胃腸粘膜可產生強烈地刺激作用,大量吸收後損害肝臟、腎臟以及神經系統,影響機體代謝,導致腺胃黏膜出血,肌胃潰瘍。
腺肌胃炎發病機理
發生了雞腺肌胃炎病的雞子,其腺胃乳頭水腫、黏膜發炎造成腺胃消化液分泌紊亂和增多,這種消化液的分泌、增多是無序的和不規律的。並不是說,採食才大量分泌,就是在未上料和空腹時,其腺胃對消化液的分泌「仍然很多」。腺胃水腫和肌胃潰瘍、糜爛時,胃疼和不適會是的雞子的採食量減少,並因雞胃對消化液分泌的不規律,肌胃消化不良,飼料在肌胃得不到充分的研磨,沒有進行應有的消化,就很快給排到十二指腸和小腸了。
那麼,沒有經過充分消化的飼料,就會直接排到腸道而造成其腸道消化壓力增大。當超過腸道消化能力上限時,會出現料糞。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飼料便,如果不重視和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那麼這就會嚴重造成出欄料肉比的升高,最後推高的是養殖成本或者造成養殖的負效益。
雞腸道的消化能力,主要取決於腸道黏膜的完整性和腸道菌群的平衡和多樣性。腸道黏膜的完整性和腸道菌群的平衡、多樣性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當腸道消化壓力過大,加上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的侵染,就會導致腸道黏膜受損,破損的腸道黏膜會降低腸道有益菌群的定植能力和惡化其生存環境,長此以往腸道菌群就會紊亂,雞隻就會反覆出現腸炎和腸炎拉稀過料久治不愈的問題。
這時就會連鎖發生機能性和功能紊亂性的免疫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將異常過量,那麼過量的消化液充盈和滯留在肌胃中,就會在發熱和高溫下快速腐蝕、灼傷肌胃,從而造成肌胃角質層(雞內金)潰瘍、糜爛和甚至穿孔,並同時繼發多種細菌的感染,致使雞群採食顯著下降。那麼採食下降、再協同發消化不良,就導致雞子營養不足和生長速度變慢或繼發其它臨床疾病。
這種雞腺肌胃炎病的臨床有效治療思路就是:要先抑制和大幅減少胃酸/消化液的分泌,請記住不是阻斷胃酸/消化液的分泌哦!否則,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造成雞子腺肌胃炎治好了,雞子也都成疆雞了。它是把胃酸/消化液的過量分泌給降下來,把酸降到雞子可耐受的範圍即可。因為雞隻本來就耐酸,雞子的肌胃內環境本來就是酸性的,只有在酸性條件下才能發揮強力消化作用!
如果一上來就用藥把胃酸給停止分泌了或者把胃酸搞到了零,那麼還會誘發其它新的疾病,因為消化道內環境的不正常,也會給有大量害菌、病毒、寄生蟲等的滋生,提供有利的生長和繁殖的條件!同時,採用降溫和退熱效果好且速度快的藥物,把過高的體溫和炎症部位的溫度給降下來,這樣就是有點酸其腐蝕性也不是那麼強,這樣雞體也能耐受和有利於肌胃創傷面的修復。這兩個方向的治療藥物是主藥,最佔成本的也是它們。再同時輔助修復胃腸道黏膜和抗菌抗毒素的藥物,那麼這樣的腺肌胃炎的藥物既便宜、效果又能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