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肌胃潰瘍、糜爛及穿孔形成的病因在那裡?
肉雞養殖生產中,雞肌胃糜爛病通常是由於飼料中魚粉飼餵過多而引起的一種肌胃類角質膜喪失保護作用的消化道疾病。可造成病雞食慾減少、精神倦怠;嚴重病例會出現黑色嘔吐物並出現貧血、清瘦,因而,曾被稱為「黑色嘔吐病」。
【病因】
在我國,雞肌胃糜爛病發生的最常見的原因是用於配合飼料中的魚粉含有導致肌胃糜爛的有毒物質,過量飼餵後即引起本病發生。此外,如果飼料中必需脂肪酸長期缺乏會影響機體對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示用,造成維生素B。維生素E和維生素K缺乏,以及硫酸銅過量使用、病毒感染和真菌黴素感染等因素均與本病發生有關。
【病機】
魚粉飼餵導致的肌胃糜爛病中,魚粉含有的有毒物質常見於以下3點;其一,魚粉生產過程中混入有毒的魚類如鯖魚、鯉魚、鮐魚等;其二,魚粉中蛋白質含有的氨基酸,在細菌的作用下形成各種胺類;其三,高溫加熱使過量遊離的組氨酸與酪蛋白結合形成組氨酸-酪蛋白混合物。
正常的肌胃黏膜固有層排列有砂囊腺,能分泌形成覆蓋在上皮細胞表面的類角質膜,是防止胃內容物對黏膜侵害的保護屏障。
這些魚粉中的有毒物質促使肌胃內分泌物增多,過量的分泌物導致了肌胃組織病變發生,破壞了類角質膜這個保護層,從而導致肌胃糜爛和潰瘍的發生。當類角質膜這個保護層疏鬆、變脆並出血,流出的血液在胃酸的作用下變成黑色,使上行的嘔吐物和下行的腹瀉物均呈現照褐色。
【症狀】
1-5日齡的仔雞均可發生該病,但死亡率不等,高者可達10%以上。患病雞主要表現為羽毛蓬鬆、食慾減少、精神萎靡、消瘦、貧血,嘔吐物為黑褐色稀液,拉黑褐色軟炎或黑褐色稀費。患病雞生長緩慢,並且有突然死亡的現象,如果發生混合感染或併發其他疾病時,則死亡率增高。
【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雞,雞肉蒼白,以全身貧血為主要特徵。病變主要集中在消化道,尤其是胃和腸。嗦囊擴張、嗉囊、腺胃、肌胃和十二指腸內有米湯樣黑褐色稀液;腺胃擴張、胃壁遲級、黏膜脫落,腺胃與肌胃交界處稍下方至肌胃中後區常見不同程度的糜爛或潰瘍。
肌胃類角質膜呈暗綠色或黑色,皺壁增厚,表面粗糙,嚴重者有糜爛病變,肌胃內砂粒減少甚至無砂粒,殘食呈暗綠色或黑褐色;心、肝、肺、腎蒼白,膽囊擴張;十二指腸、盲腸黏膜出血,表面壞死,洩殖腔黏膜充血。
實驗室鏡檢,肌胃組織結構鬆散,類角質下的腺管主細胞和上皮細胞腫脹,並有脫落的上皮細胞,細胞碎片及灶性病變;類角質下層的組織液化糜爛,固有層水腫,有散在灶性中性粒細胞浸潤、類角質膜顯著增厚鬆弛,與其下方組織分離;十二指腸有卡他性、出血性炎症,絨毛脫落,黏膜表面有局灶性病變。
腺病毒感染的雞肌胃糜爛病,免疫組織化學分析顯示,在脫落的腺胃腺上皮細胞的細胞核中可見I型腺病毒抗原染色陽性的內含體;超微結構顯示腺上皮細胞核內的內含物為許多病毒顆粒。
【診斷】
根據患雞的臨床症狀和病理剖檢變化(尤其是肌胃的病變),並結合配合飼料中魚粉的應用即可作出臨床診斷,但在診斷過程中要注意其他疾病鑑別診斷。
【治療】
1.發病後初期用質量濃度為0.1%高錳酸鉀飲水。
2.每隻雞用維生素K31mg、上血收80 mg,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3-4d,控制冒出血。
3.每幹克飼料中加人維生素B。5 mg、維生素C40mg、維生素K,2-8mg,以增強雞的抵抗力。4.每千克體重用4-5mg西咪替丁拌料飼餵,連喂7d左右,控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促進肌胃糜爛部位和潰瘍面癒合。
【預防】
本病應以預防為主,只要採取有針對性措施便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日糧中魚粉的含量控制在8%以下。據資料和調查統計,魚粉含量在8%以下時,尚未發現引起此病,發病的皆在12%以上。防止家禽群體密度過大、空氣汙染、熱應激、飢餓和攝人發黴的飼料及墊料等誘因。在每千克日糧中補充維生素K,2-8 mg,維生素B。3-7mg,維生素C30-50 mg,維生素E5~20 mg,有著排除應激因素和預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