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場在抗生素環境下的畜禽保健
中國是抗生素使用大國,也是抗生素生產大國:年產抗生素原料大約21萬噸,出口3萬噸給世界人民,其餘18萬噸留給自己用(包括醫療與農業使用),近半抗生素用於動物養殖。目前,抗生素濫用問題已經成為我國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中國的抗生素濫用已引來世界衛生組織數次警告。
隨著全世界對抗生素濫用逐漸達成共識,抗生素的地位和作用受到懷疑的同時,也遭到了嚴格的管理。在病菌蔓延的同時,抗生素的研究和發展卻漸漸停滯下來。目前,醫學專家們認為用人類自身免疫來抵禦超級病菌的進攻才是最基本最正確的做法。因為,人身上平時就依附著大量細菌。但只要身體健康,抵抗力強,這些細菌就毫無興風作浪的可能。同時,在動物養殖行業,廣東省農科院原副院長、研究員莫棣華也認為只有從動物機體健康出發,才能使其具備抵抗外來病毒病菌的免疫力。”
目前,研究人員認為,濫用抗生素是出現超級細菌的原因。超級細菌的出現,除了人類醫學的吃藥打針,雞鴨魚肉之中含有的許多抗生素也起了很重要的推進作用。因此,農業部最近表示,為提升消費者對畜牧產品的信賴,擬計劃全面禁止在動物飼料中新增抗生素。
華南農業大學動科學院教授馮定遠認為飼料禁添抗生素是養殖的發展的必然結果,但他同時指出:「飼料禁用抗生素後,養殖成本在一段時間內會上升,因為動物的成活率會有所降低,造成養殖戶的損失;養殖戶會需要用另外一些產品來維持動物的健康狀況,比如微生態技術或者製劑、酶製劑以及寡糖等,這些產品往往無法獨當一面,必須聯合使用才能達到效果,這樣成本就會高一些。」
那麼,這些技術和產品是怎麼與飼料營養水平和原料特色相結合,而達到不用抗生素來實現保健養殖的呢?
首先,飼料中常含有的一些抗營養因子主要是蛋白抑制因子,碳水化合物抑制因子,礦物元素生物有效性抑制因子,拮抗維生素作用因子,刺激動物免疫系統作用因子等。它們存在干擾了飼料中養分的消化、吸收利用,影響了營養物質的消化率。而通過某些微生態技術或者製劑、酶製劑,可以達到提高原料消化利用率和降低應激的目的。目前,微生態製劑中使用的菌類除了乳酸桿菌、酪酸梭菌及乳鏈球菌外,尚有黑麴黴、凝固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枯草桿菌、嗜熱性雙歧桿菌、釀酒酵母、糞鏈秋菌等40餘種。例如,近來研製的新型多糖降解酶是以NSP降解酶為主體,兼有纖維素酶、澱粉酶、蛋白酶和植酸梅的複合酶製劑。其使用目的主要是最大限度地消除NSP的抗營養作用,充分釋放飼料中可利用養分,減少飼料營養物質的浪費,改善動物生產對環境的汙染。
其次,畜禽日糧中氮的利用率通常只有30%-50%,要提高氮的利用率,必須提高日糧氨基酸的平衡;而日糧中必須氨基酸含量佔總氮含量45%-55%時,氮的利用率最高。據統計,通過理想模型計算出的日糧粗蛋白的水平每低出一個百分點,糞尿氮氣的釋放量就下降10%到12.5%。所以,在畜禽日糧中使用合成氨基酸,能提高日糧氮利用率,減少糞尿氮排除量,從而節約飼料蛋白質,減少氮汙染。同時,細菌的生長和增殖需要蛋白質。通過降低日糧中的蛋白質和增加它的消化能力,可以明顯地限制細菌增殖,最重要的是均衡的氨基酸。同時,適當降低日糧蛋白質水平,對防止仔豬腹瀉很有效果。
再者,寡糖在動物腸道內不被消化酶所消化,只能選擇性的被對機體有利的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微生物利用,而不能被對機體有害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微生物利用。寡糖被有益菌利用後,使腸道有益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大量增殖;有益菌的大量增殖其產生的乳酸、丁酸、醋酸和丙酸,使腸道pH值降低,從而使不耐酸的有害菌群的繁殖得到抑制,從而改善了腸道環境,腸道內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其中雙歧桿菌對動物機體有很強的免疫作用。
飼料中微生態技術或者製劑、酶製劑以及寡糖等技術或者產品的運用,能達到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從而靠機體自己的特異或者非特異免疫來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的目的。同時,能提高飼料的消化率,減少糞便中營養物質的含量,從而環境中微生物可利用的養分減少,來自環境的威脅和外周環境中有害氣體的含量均大大減少,進而達到生長快速和少生病的目的。
如果從豬體的構造和器官來分析的話,飼料中微生態技術或者製劑、酶製劑以及寡糖等技術或者產品的運用,主要針對的器官是腸道和呼吸道。腸道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且腸繫膜淋巴結十分發達;當腸道健康是,消化吸收會更棒,且由於淋巴結的緣故對於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也就相應增強;同時,由於飼料的消化利用率提高,環境中有害氣體減少,故呼吸道相應的也會更加健康,再者,中醫學上呼吸道和腸道互為表裡,腸道的健康可以促進呼吸道的健康。並且,飼料中不使用抗生素,故肝臟的解毒功能不用超負荷運轉,所以肝臟健康。由此可知,保健型養殖是建立在保腸護肝的基礎上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營養來調控免疫機能的發揮,提高免疫力,實現真正的綠色健康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