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疾病防控之消毒隔離、加強管理
畜禽疾病有傳染性和非傳染性之分,危害最大的是傳染性疾病。
傳染病的發生有三個要素: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動物。另外一種提法是「發病學的三因素」,養殖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量是多或是少、易感動物(動物的體況?有沒有受到應激?抗體,包括殘留抗體和母源抗體的高或低等?)的多或是少、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是強還是弱決定了疫病會不會發生。
健康養殖和生物安全是個系統的工程,簡單的說無抗養殖就是健康養殖、就是食品安全,這是片面的。食品安全是規範生產的結果,不是檢測出來的。
現在比較新的提法是畜禽生產以養為主、養重於防、防重於治,養防結合的綜合防治。畜禽是一個經濟動物,不同於人和寵物,人可以花很多的錢來治病,但是經濟動物講的是效益,所以要以預防為主。
好的獸醫不是治好病,而是讓畜禽不發病!
基層養殖人員經常會問,治療某種疾病用什麼藥?卻不探究疾病是由於環境因素、應激因素、營養或者有毒物質攝入等能導致了動物機體的正常功能受損而發生的,這也成就了畜禽健康養殖的七大法寶,消毒隔離、加強管理、疫苗接種、合理用藥、環境熟悉、種源淨化、飼料優質。
如何利用這七大法寶來對付畜禽疾病?
法寶一:消毒隔離
消毒就是讓飼養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量減少,越少越好,沒有最好。
消毒、隔離是構建蓄禽場生產安全體系的重大的措施。識別威脅畜禽生產的風險因素,通過科學有效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加以控制,防止和切斷病原體的侵入,這就是生物安全,包括外部的生物安全和內部的生物安全。
外部的生物安全主要是防止病原微生物通過載體傳到場內,或者是防止雞場、豬場裡面的病原往外面傳播。載體是什麼?人流、物流、齧齒動物、昆蟲、水源、飼料等等。
內部生物安全主要是控制場內病原微生物在畜禽間的迴圈傳播。
做好內部生物安全的基本原則是:第一、淨汙分割槽。這條是潔道、這條是髒道,如果拉飼料的地方會拉糞便,就會交叉感染;第二、單向流動。不能逆向流動;第三、分割槽管理。一般分成飼養區、生活區,還有育雛、育成區,還有環保、孵化有關的設施一定要嚴格分割槽管理;第四、封場管理。在遇到重大疾病威脅、疾病高發季節的時候,要有嚴格的封場管理措施;第五、有效消毒。
怎麼消毒才有效?我們強調有效的消毒,效果行不行要進行監控。
雞場、種雞場防禦要分割槽,按照生物安全的等級,由高到底依次分紅、黃、綠三個等級,紅區指場外區域、黃區是指生活區和環保區、綠色的區就是生產區,一定要嚴格的分割槽管理。
建設的消洗中心,要有三個區,有紅區、有黃區、綠區,經過非常嚴格的消毒和隔離程式才進入了綠色區域,還要對關鍵環節進行檢查。
消毒和隔離是密切聯絡的,消毒的非常乾淨,緊接著再汙染就降低了消毒的意義,所以這是個長期的、嚴格的工作。
法寶二:加強管理
管理是一門科學,人管人管死人,管理要有各種制度、有規矩。消毒有制度、進出倉要有制度,一定要規範、要標準;辦事要有流程,不是拍腦袋,要有據可依。
用制度管人、按流程辦事,規範化、制度化和標準化的管理能夠提升效益,所以包括飼料廠、種雞場、種豬場一定要強化管理。
具體到生產上,養禽場很重要是水質的管理和墊料的管理。
100米以內的水是地表水,由大量的微生物(大腸桿菌及、沙門氏桿菌等);另外要注意水質有沒有重金屬(雞群飲用後拉稀,拼命吃藥,檢查發現硝酸鹽超標),所以水質管理很重要。
長期不清理水線,會有很多水垢,外加維生素和藥物(無水乳糖、葡萄糖)的殘留,很容易堵塞水管,還會形成生物膜。
大腸桿菌也是個最典型的機會主義的細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很容易在水和墊料裡面存在。墊料裡還會有很多有害氣體,特別是氨氣大量的集聚,是肉雞後期死亡很重要的課題,所以管理非常重要。
地面養雞會有球蟲,有很多大腸桿菌,後期吃的多拉的多,行業共有的經驗是網上養的雞比地面養的好。
籠養在通風、環控、料線、水線、化糞線都是現代化的管理,包括糞便也是一天刮一兩次,排洩物、糞便強調環保,糞便和病死畜禽無害化管理,這是管理很重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