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生產中的消毒劑汙染
近年來,我國畜禽養殖業發展異常迅速,而由於畜禽養殖佈局不合理、超環境容量養殖、汙染防治設施配套不到位等, 養殖汙染對周邊環境影響嚴重,如大量畜禽糞便、汙水等廢棄物帶來的水源汙染、土壤汙染和空氣汙染等。 針對養殖汙染問題, 我國已於2014 年 1 月 1 日起開始實施 《 畜禽規模養殖汙染防治條例》,為實現國家節能減排目標,改善國家生態環境的整體質量提供了法律保障。 消毒是畜禽養殖生產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對消滅病原微生物,防止疫病傳播,保證畜禽養殖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在養殖業實際生產中,以消毒劑為主的化學消毒法往往是消毒工作的首選。 而由於消毒劑的錯誤使用以及缺乏相應的汙水處理等多種原因,消毒劑的汙染隨之而來。
1 消毒劑汙染的影響
1) 對周圍環境微生物的影響。 微生物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基本成分, 它們在生長繁殖過程中,不斷分解環境中的各種有機物,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 而養殖生產中使用的消毒廢液排放到外界環境, 必然會將對其敏感的非病原微生物殺滅,從而打破周圍自然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 長此下去,勢必會造成養殖場周圍自然環境的惡化,生態環境的崩潰。
2) 對周圍水源、土壤的影響。 水源、土壤質量是反映一個地區是否受到汙染的重要指標。 養殖生產中常用的消毒液多含酸、鹼、滷類、重金屬、氧化劑等, 其廢液若不經處理而直接排放到外界環境中,會造成水、土壤的使用價值降低或喪失,嚴重者毒死水生生物,影響農作物、農產品質量。 如果養殖場臨近居民飲用水源地,則會影響飲用水源,進而影響居民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
3) 對從業人員的影響。 大量消毒劑的濫用、亂 用,不僅會對環境造成影響,還會對從事養殖生產的人員造成危害。如苯酚、魚石脂、甲酚等酚類對面板均有刺激作用,氫氧化鈉、生石灰等鹼類還會灼傷面板、眼睛、呼吸道和消化道,甲醛、戊二醇、環氧乙烷等醛類長期使用會致癌,造成面板上皮細胞死亡等[1]。
2 造成消毒劑汙染的原因
1) 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近幾年,我國畜牧養殖業迅猛發展,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但從事養殖業的人員整體素質並不高,大部分只是受利益的驅使,自發、單純地迎合市場需求,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在消毒劑的使用、處理方面知之甚少,沒有控制消毒劑汙染的意識。
2) 消毒液配比濃度過高。 一些養殖人員認為,消毒液配比濃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置消毒劑配比說明於不顧,簡單粗暴、無限制地提高消毒劑配比濃度,人為加大消毒劑殘留,從而使消毒劑的汙染情況愈演愈烈。
3) 其他人為因素。 有的養殖場只配備 1 種或者少數幾種消毒劑,反覆、單一地消毒使用;有的養殖場則不考慮配伍的拮抗作用,同時用 2 種或 2 種以上的消毒劑;有的則是忽視化學消毒前機械性的清除工作。 在達不到預期的消毒效果之後,簡單地歸咎於配比濃度低, 進而一再提高消毒液的配比濃度,從而陷入 「 提高濃度 - 消毒失敗 - 再提高濃度」的惡性迴圈。
4) 缺乏汙水處理裝置。 除一些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外, 許多養殖場並不具備必要的汙水、汙物處理設施、裝置,在消毒液使用完畢後,只是用清水簡單地衝洗,後隨同汙水一同排出養殖場外。
3 消除消毒劑汙染的對策
1) 提高認識。 首先要加強養殖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加強相應的法律、法規知識宣傳,使其意識到包括消毒劑汙染在內養殖汙染對環境、養殖業本身造成的危害,進而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自發地消除潛在的養殖汙染。
2) 合理使用消毒劑。 首先要加強消毒管理,建立、完善養殖場的消毒制度,注意養殖場的清洗、清掃,糞便、汙水等清理不乾淨,存在有機雜物會對病原產生保護作用,嚴重影響消毒效果,使消毒不徹底、不完全。 因此消毒前的機械性清洗工作必不可少。 其次要選擇適當的消毒液配比濃度,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 在選擇和使用消毒劑時,應在保證消毒效果的前提下,使用對環境汙染小、持續時間長、敏感度高、不損傷消毒人員及物品的消毒藥。 另外養殖場應多備幾種消毒劑,密切注意養殖場內外動物疫病動態,及時選用和更換最佳的消毒劑,以達最佳消毒效果。
3) 增加汙水汙物處理設施。 國家針對養殖汙染防治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養殖場應以此為契機,根據本地區的社會條件、自然條件,以及豬場的規模、生產工藝、汙水數量和質量、淨化程度和利用方向,增設汙水汙物處理設施裝置,使其得到合理、迴圈利用,降低乃至消除消毒劑帶來的汙染。
4 小 結
加強畜禽養殖環保控制, 實現汙染物達標排放,進而實現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雙贏,還需要一段較長的過程。 消毒劑汙染只是養殖汙染的一部分,合理、有效地利用消毒劑,控制消毒劑汙染,對動物疫病防控、環境保護、養殖業健康發展都有著現實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