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肉仔雞飼養控制好溫溼度

一、溼度

雛雞對溼度的要求不像溫度那樣嚴格,適應範圍較大。溼度控制原則是:前高後低。一般前10天的相對溼度應保持60%~70%,後期50%~60%。如果前期過於乾燥易引起脫水,羽毛生長不良、影響採食且空氣中塵土飛揚,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因此,應在熱源處放置水盆、掛溼物或往牆上噴水等,以提高溼度。後期由於日齡增長,採食量、飲水量、呼吸量和排洩量的增加,容易造成溼度過大的現象,因而應以防潮為主。要定期開啟門窗、進排氣口,開動風機排出溼氣。嚴格管理舍內用水,墊料平養要經常更換水槽周邊的墊料,使其充分吸收水分,防止病源菌和寄生蟲的繁殖。

二、溫度

溫度是肉仔雞正常生長髮育的首要條件。育雛給溫的原則是:前期高,後期低;弱雛高,強雛低;小群高,大群低;陰雨天高,晴天低;夜間高,白天低。溫度的變化,應根據日齡增長與氣溫情況逐步平穩進行,絕不可忽高忽低變化無常。開始溫度較高,不能與孵化出雛的溫度相差太大,否則雛雞不適應,團縮打堆不願活動,更不會採食,無法正常生長。一般1~2日齡育雛溫度(雞背高度或網上5釐米高度)為34℃~35℃,舍內溫度27℃~29℃。以後每7天降低3℃,到第28天溫度降至21℃左右,以後即保持這個溫度。在降溫的過種中一定要保持均衡降溫,另外還要考慮天氣情況,降溫速度太慢不利於羽毛生長;降溫速度太快雛雞不適應,生長速度降低,死亡增加。

育雛溫度是否適宜,主要看雞群的行為表現,不能單憑溫度測量,主要根據雛雞的行為表現加以適當調整,做到看雛施溫。

三、溼度與溫度

防止低溫高溼、高溫高溼以及高溫低溼帶來的危害。低溫高溼,雞舍內又潮又冷,雛雞容易發生感冒和胃腸疾病;高溫高溼,雞舍如同蒸籠,雞體熱不易散發,食慾減退,生長緩慢,抵抗力減弱;高溫低溼,雞舍燥熱,雛雞體內水分大量散失、卵黃吸收不良、絨毛乾枯變脆、眼睛發乾,易患呼吸道疾病。

仔雞三階段飼養新技術

當前,肉仔雞普遍採用的飼養方法是任雞自由採食,晝夜給光。雖然在飼料供給上有階段的劃分,但不限制飼餵,不注意體質的鍛鍊和培育,從而造成肉仔雞生長的中後期,易發生各種代謝性

早春養殖肉用仔雞的間歇光照法

肉用仔雞要保持較快的生長速度和較高的飼料轉化率,需要採取科學的飼養管理措施,其中包括人工光照技術。對肉用仔雞進行人工光照的目的不是為了控制性成熟,而是為了延長採食時間,增加採食量,促進生長髮育,達到快速增重的目的。現在肉用仔雞生產中絕大多數雞場實行

仔雞癱瘓的原因及解決方案

一營養缺乏一是飼養過程中維生素B1、維生素B2、錳缺乏均可導致雛雞癱瘓,食慾下降,肌肉麻痺,此類雞群生長緩慢,羽毛乾燥無光澤;二是飼料中所含的維生素缺乏,特別是VA、Ⅷ族、礦物質不平衡等也可引起雛雞癱瘓,可給雞群補充多種維生素,在飲水中長期新增速溶氨基

商品肉雞什麼時候出欄最好

應儘可能減小雛雞苗價位一般情況下,雛雞苗的價格高時,應適當延長飼養期;雛雞苗價格低時,則應適當縮短飼養期。應發揮肉仔雞的生長優勢肉仔雞日增重在生長高峰前呈遞增趨勢,生長高峰後呈遞減趨勢。快大型肉仔雞母雞生長高峰在7周齡,公雞在9周齡,公母混養時在8

商品肉雞的生理特點

1、飼料轉化率高在肉用禽中,肉用仔雞的飼料轉化率最高,一般肉牛為5∶1,肉豬3∶1,而目前許多國家仔雞已達2:1的高水平,更高者達1.72:1。另外,依靠肉仔雞早期生產速度快的特點,縮短其飼養期,在7周齡上市,可進一步提高飼料轉化率,經濟效益也相應提高。2、飼

雛雞7日齡體質量調控的重要性

依據現代肉仔雞的飼養管理指導方針,從初生至7日齡期間,肉仔雞的活體質量應該會增加4.25倍,一般從40g左右增長到180g左右。近些年來,人們越來越強調肉仔雞出生後的前7d在其一生中的重

引發肉仔雞呼吸道病的原因

1、肉仔雞自身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其抵禦各種應激反應和疾病的能力很脆弱。生產上任何一種應激反應或發生呼吸道等疾病都會進一步降低肉雞的抵抗力,此時環境中的其它病原微生物乘虛而入而引起雞群發??2、臨床上易發生的應激反應主要有以下幾點晝夜溫差大、天氣突變如

仔雞初次喂水喂料應注意啥?

雛雞被運到育雛舍後,稍加休息就應及時讓其飲水,特別在長途運輸後,體內水分損失較多,適時飲水可補充雛雞生理所需水分,有助於促進食慾和對飼料的消化吸收。飲水最好在雛雞出殼後12~24小時內進行,最長不超過36小時,且在開食前進行。初生雛雞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初

肉雞壞死性腸炎的綜合防治

一流行病學該病主要發生於2~26周齡的雞,最早見於7日齡肉仔雞,通常12日齡發病,20~25日齡到達發病高峰,2~5周齡的平養肉仔雞最易感。一般情況下,該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但有時肉仔雞的死亡率高達40%。亞臨床症狀型主要發生於肉用仔雞,可導致其23日齡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