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仔雞飼養控制好溫溼度
一、溼度
雛雞對溼度的要求不像溫度那樣嚴格,適應範圍較大。溼度控制原則是:前高後低。一般前10天的相對溼度應保持60%~70%,後期50%~60%。如果前期過於乾燥易引起脫水,羽毛生長不良、影響採食且空氣中塵土飛揚,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因此,應在熱源處放置水盆、掛溼物或往牆上噴水等,以提高溼度。後期由於日齡增長,採食量、飲水量、呼吸量和排洩量的增加,容易造成溼度過大的現象,因而應以防潮為主。要定期開啟門窗、進排氣口,開動風機排出溼氣。嚴格管理舍內用水,墊料平養要經常更換水槽周邊的墊料,使其充分吸收水分,防止病源菌和寄生蟲的繁殖。
二、溫度
溫度是肉仔雞正常生長髮育的首要條件。育雛給溫的原則是:前期高,後期低;弱雛高,強雛低;小群高,大群低;陰雨天高,晴天低;夜間高,白天低。溫度的變化,應根據日齡增長與氣溫情況逐步平穩進行,絕不可忽高忽低變化無常。開始溫度較高,不能與孵化出雛的溫度相差太大,否則雛雞不適應,團縮打堆不願活動,更不會採食,無法正常生長。一般1~2日齡育雛溫度(雞背高度或網上5釐米高度)為34℃~35℃,舍內溫度27℃~29℃。以後每7天降低3℃,到第28天溫度降至21℃左右,以後即保持這個溫度。在降溫的過種中一定要保持均衡降溫,另外還要考慮天氣情況,降溫速度太慢不利於羽毛生長;降溫速度太快雛雞不適應,生長速度降低,死亡增加。
育雛溫度是否適宜,主要看雞群的行為表現,不能單憑溫度測量,主要根據雛雞的行為表現加以適當調整,做到看雛施溫。
三、溼度與溫度
防止低溫高溼、高溫高溼以及高溫低溼帶來的危害。低溫高溼,雞舍內又潮又冷,雛雞容易發生感冒和胃腸疾病;高溫高溼,雞舍如同蒸籠,雞體熱不易散發,食慾減退,生長緩慢,抵抗力減弱;高溫低溼,雞舍燥熱,雛雞體內水分大量散失、卵黃吸收不良、絨毛乾枯變脆、眼睛發乾,易患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