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約化蛋雞場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控制點
一 考察種群、優選種苗
要想飼養出健康合格的育成雞,雞苗質量是關鍵控制要素,如何選擇優質種苗呢?首先要對於種雞場進行考察,考察的專案包括供種能力、孵化能力、技術力量,飼養條件,種雞群的日齡等,並且實地到雞舍考察種雞群的精神狀態,產蛋率,並現場採血化驗是否有垂直傳播的疾病。雛雞到場後要有一套嚴格的驗收標準,包括初生重、均勻度,雞群的精神狀況以及ND、AI母源抗體水平,ALV_J、REV、IBV、MGR、IBD陽性率和沙門氏菌的分離培養等。
二 全進全出、徹底消毒
對於育雛場必須要做到全進全出,即使不能做到同一目齡的全進全出,也要做到一個大批次的全進全出。雞群全部轉出後,先將雞舍沖洗乾淨,然後用不同的消毒藥對其消毒3~4次,待所有雞舍沖洗消毒完之後,統一燻蒸消毒,在燻蒸之前要對雞舍所用的工具清洗乾淨並消毒後放入雞舍一起燻蒸,燻蒸48小時後通風,並在雞舍內取樣檢測消毒效果,如果細菌含量超標,要重新消毒,直到消毒合格。場區也要徹底清理消毒,對於場區內的雜草、垃圾、雞毛、雞糞要徹底清理乾淨,並用2%的火鹼水噴灑消毒。
三 嚴格控制育雛環境
1 溫度控制
初生雛的體溫為39.14~39.62℃,比成雞低1.96℃。育雛溫度是育雛成敗的關鍵。溫度與雛雞體溫調節、運動、生長髮育、抗病力、採食和飼料利用率等均有密切關係。雛雞1~3日齡最適宜的溫度是35~37℃,因此要將雞群所在區域溫度控制在35~37℃內。4-7日齡可以將溫度下調到33~35℃,以後每週下調2~3℃,直到室溫為止。
2 溼度控制
溼度對雛雞的影響是與溫度結合共同起作用的,在環境溫度適宜時,溼度對機體的熱調節機能沒有大的影響,因而對生產效能影響也不大。只有在高溫或低溫情況下有影響,高溫高溼影響最大。溼度過低,舍內塵埃飛揚,刺激雛雞呼吸道粘膜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溼度過高,舍內空氣汙濁,有害氣體含量增加。
雛雞對溼度的耐受範圍比對溫度耐受範圍大。但初生雛雞1周齡內的要求很重要,尤其1~3日齡,如果採用熱風保溫,空氣乾燥,必須採用人工增溼措施才能滿足生理需要。1~3日齡舍內相對溼度約為70%,4~7日齡為65—70%,以後維持在55%~60%,不低於45%。
3 光照控制
光照對雛雞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光照時間,二是光照強度。進雛前3天,24小時光照,以後每兩天遞減1小時,直到恆定光照8或10小時(密閉雞舍)。前期光照強度越大越好,最好能夠控制在30LuX,後期要控制在5~10Lux。
4 通風控制
合理的通風換氣能保持雞舍溫度適中,溼度適宜;能減少空氣中的灰塵、微生物以及舍內產生的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和惡臭氣體,保持舍內空氣新鮮。
通風換氣應注意以下幾點:育雛前一週不使用風機換氣,只是適度開啟雞舍兩面側牆,一週以後逐漸啟動風機,只允許開啟1~2臺換氣,3周以後根據舍內溫度和灰塵使用3臺以上,但防止因風速過大造成小雞受涼。春秋季和冬季通風可以多開側窗,防止前後溫差太大,在暑天高溫高溼的情況下可以開啟雞舍後端的側窗,靠風速降溫,夏季其它月份溼簾開啟後應將側窗全部關閉。
四 充足的飲水和合適的喂料
大規模育雛目前很少使用鍾式飲水器,而是直接使用乳頭式飲水器,使用飲水乳頭能保證雛雞飲水乾淨衛生,同時減少了鍾式飲水器向乳頭飲水過渡的應激,所以在使用乳頭飲水時要重視飲水乳頭的高度以及水壓,一般剛進雞的時候,飲水乳頭的高度為10cm,水壓的高度不超過15cm;對於剛開食的雛雞,喂料時不要使其猛吃,讓其吃七八分飽即可;在育雛前期最好使用營養全價的顆粒破碎料。
五 及時挑雞
直接使用飲水乳頭飲水,會有個別體質較差的雛雞不去飲水,時間長了這些雞隻會因脫水而死,因此在進雛後3天內每天要對全群挑雞2遍,把一些弱小雞和脫水雞及時挑出,並使用鍾式飲水器單獨飼養,這樣可大大降低雛雞死亡率。如果前三天不能及時將脫水的雞隻挑出,在育雛的第四天和第五天將是脫水雞的死亡高峰,會增加死亡0.5%-1%。
六 良好的衛生條件和防疫措施
雛雞抵抗力較弱,所以在育雛前期要儘可能保證雞舍良好的衛生條件,在育雛前期要隔一天消毒一次(免疫活苗前後3天不消毒),在育雛期要做好ND、IB、AI、FP、IBD、Ic、支原體等疫苗的免疫工作,以確保雛雞儘早產生免疫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