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各階段的飼養重點
畢金鳳(山東省沂水縣龍家圈獸醫站 276400)
一 雛雞要重點關注成活率
蛋雞在育雛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高育雛成活率。
每年3~4月份孵出的雞為春雛,這個時期北方氣候逐漸轉暖,對雛雞生長非常有利,育雛成活率高,新雞到當年8~9月份開產,此時正是上年老雞產蛋下降季節,能彌補淡季市場鮮蛋供應的不足,且產蛋期能延續到第二年秋末才換羽停產,經濟效益較高。
每年4月下旬~5月份孵出的雞為晚春雛,這時氣候轉暖,管理省事,降低了保溫成本,育雛成活率較高。新雞在當年秋末冬初開產,高峰期在春節前,雞蛋價格較高,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無論是春雛還是晚春雛,最好都實行高溫育雛。第一週35~36℃,往後每週降低2℃。定期增加溼度,可帶雞噴霧消毒,也可在爐子上放一鐵盆,定期放入含氯消毒劑,達到消毒和增加溼度兩個目的。一般育雛期溼度為65%~70%。春季育雛時要對雛雞進行斷喙。一般第一次在6~10日齡,第二次在14~16周齡,用專門工具將上喙斷去1/2~2/3,下喙斷去1/3。1~2周以保溫為主,但不要忘記通風,第3周應增加通風量,隨雞生長速度的加快,通風換氣尤為重要。定期投放藥物預防雞白痢、臍炎、腸炎、法氏囊病、球蟲等,同時做好防疫工作。
二 後備雞群重點進行生長髮育調控
後備雞群體型、體重的達標與否,均勻度的高低,性成熟的早晚直接影響產蛋效能和經濟效益。
由於雞的骨骼在最初10周內生長迅速,8周齡雛雞骨架可完成75%,12周齡完成90%以上,之後生長緩慢,至20周齡骨骼發育基本完成。體重在20周齡時達全期的75%,以後發育緩慢,一直到36~40周齡生長基本停止。為了避免出現脛長達標而體重偏輕的雞群、脛長不達標而體重超標的雞群,在育成期就要對雞群進行適當的限制飼養。一般在8周齡時開始,有限量和限質兩種方法。生產中多采用限量法,要求飼料質量良好,必須是全價料,每日將雞的採食量減少為自由採食量的80%左右,具體飼餵量根據雞的品種、雞群狀況而定。
為避免出現早產、蛋小、脫肛、推遲開產現象的發生,在育成期必須控制好光照。體重達開產體重時,以增加光照來刺激其產蛋,從而提高整個產蛋期的產蛋量和蛋料比;當群體產蛋率達5%時,及時給於光刺激,以滿足其生殖發育的需要;輕型蛋雞20周齡時仍未見蛋時,應及時給予光刺激來提高產蛋量。
三 開產前注重免疫保健
開產前數週是母雞從生長期進入產蛋期的過渡階段。
現代高產雜交配套蛋雞一般在120日齡左右見蛋,因此必須在100日齡前上籠,讓新母雞在開產前有一段時間熟悉和適應環境。上籠後及時淘汰體型過小、瘦弱和無飼養價值的殘雞。開產前完成免疫接種,流感滅活苗應接種兩次,相隔30天左右,喉氣管炎疫苗最好擦肛。接種後要檢查接種效果,必要時進行抗體檢測,確保免疫接種效果,使雞群有足夠的抗體水平來防禦疾病的發生。
開產前要做好驅蟲工作,每千克體重用左旋咪唑20~40毫克,拌料喂飼,每天一次,連用2天以驅除蛔蟲;每千克體重用硫雙二氯酚100~200毫克,拌料喂飼,每天一次,連用2天以驅絛蟲。
體重符合要求或稍大於標準體重的雞群,可在1 6~1 7周齡時將光照時數增至13小時,以後每週增加30分鐘直至光照時數達到16小時,而體重偏小的雞群則應在130日齡,雞群產蛋時開始光照刺激。
開產前2周,將育成料及時轉換為產蛋前期料(含鈣2%)或產蛋高峰料(含鈣量為3.5%)。
四 產蛋期保持高產穩產
春季飼養蛋雞的總體要求是保持穩產和高產。管理上,注意保溫與通風,根據氣溫高低、風力、風向,決定開窗次數、大小和方向;補充人工光照,保持總光照時間為15~16小時;對高峰期的產蛋雞,飼料中每幹克飼料中含代謝能11.56~11.95兆焦、粗蛋白質17%~18%、鈣3.6%~3.8%、磷0.6%,為了保證產蛋雞所需的能量,飼料中的麩皮應低於5%,在2~3月份可新增2%的油脂;由於新母雞產蛋高峰來的快、持續時間長,應在不同階段新增預防藥物,防止發生輸卵管炎、腹瀉、呼吸道等疾病和啄癖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