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雛育成期管理易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案都在這裡
養蛋雞的最終目標是產蛋高峰上的高、產蛋率下降的慢,使雞群發揮出最優的生產效能,實現養殖效益最大化。如果育雛育成階段出問題,雞群產蛋達不到理想高峰,從而影響整個產蛋期生產效能發揮,造成養殖經濟損失。
因此,育雛育成飼養管理階段是整個蛋雞飼養過程中最關鍵階段之一。本文詳細介紹關於育雛育成期不同階段管理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一、0-42日齡飼養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及應對措施
(一)易出現問題
1、忽視免疫應激,體重不達標
此階段是免疫系統發育迅速,出殼後母源抗體也日漸衰減,3周齡左右母源抗體降至最低,處於抗體空白期,為了雞群產生良好抗體保護,因此,在進雛後開始大量的免疫工作,每次免疫對雛雞產生較大的物理應激以及疫苗在雞體內產生的化學應激,造成雞群採食量降低,體質下降,如果控制不合理,易造成雞群體重不達標的問題。
2、雞舍環境不穩定,呼吸道常發生
此階段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初生雛的體溫較成年雞低2~3℃,4日齡開始慢慢上升,到10日齡時達到成年雞體溫;到3周齡左右,體溫調節機能逐漸趨於完善,7~8周齡以後才具有適應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能力。
在春秋季節,由於外界溫度的忽高忽低,同時隨著雞群呼吸量的增大,通風管理不合理,從而出現雞舍內溫度的不穩定,易激發雞群起呼吸道的問題。
(二)應對措施
1、合理控制免疫應激,保證體重達標
在免疫應激控制方面,一般採取措施是:
(1)合併免疫:兩種日齡相近的免疫,並且疫苗之間沒有相互干擾,可以合併一起免疫;比如雞痘和流感的免疫,可以放在一起免疫,減少1次抓雞的物理應激。
(2)增大免疫間隔:兩項相近的免疫,疫苗產生的化學應激較大,需要考慮把免疫間隔天數增大,一般原則是等上一次免疫得應激消失之後,再進行下一次的免疫,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應激疊加的問題。比如鼻炎油苗和喉炎的免疫,這兩項免疫之間,最好間隔9天以上。
(3)疫苗選擇:此階段疫苗最好選擇應激較小的疫苗,比如活苗選擇毒力弱、減少疫苗劑量(活苗1-1.2頭份、滅活苗0.03ML)。
(4)在免疫應激期間,可以飼餵抗應激飼料或者藥物來緩解免疫應激。
2、合理溫度通風管理,防止發生呼吸道
合理控制溫度和通風管理,實現舍內溫度的穩定,杜絕呼吸道發生,一般採取措施:
(1)供暖裝置穩定。進雞前2天檢查供暖裝置試執行是否正常,同時要準備備用或應急供暖裝置,以防止裝置出現問題;進雞後,根據外界溫度變化及時調整供暖溫度,保持雞舍溫度穩定。
(2)舍內溫度穩定。控制舍內溫度的各個暖氣截門或者自動比例調節閥,找到合適的調節位置或者調節溫度,避免反覆調整造成溫度不穩定。
(3)通風級別穩定。育雛期間以保溫為主,通風為輔;根據一週的溫度變化範圍,制定不同外界溫度下通風級別,一週設定一次。在春秋季外界溫度低的時候,迴圈級別採用小迴圈,不用大迴圈,防止風機啟動時間過長造成舍內溫度低,出現不穩定。
二、43-98日齡飼養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及應對措施
(一)夏季飼養管理不當,易出現體重均勻度不達標問題
雛雞進入育成期,體重和骨架進入快速增長期,夏季高溫季節,飼養管理不當,導致雞群體重均勻度不達標。
(二)加強飼養管理,解決體重均勻度達標問題
夏季高溫季節,加強飼養管理,促進雞群採食,保證雞群體重均勻度達標,一般飼養管理措施:
1、通過風速降溫、溼簾降溫來降低體感溫度增加雞隻採食量。育成雞適宜體感溫度是20-25℃,當溫度超過27℃時,採食量開始下降,在27-32 ℃之間,溫度每升高1℃,雞隻每日採食量下降1-1.5g/只;在32-36 ℃之間,溫度每升高1℃,雞隻每日採食量下降4.2g/只,因此,降低體感溫度是增加雞隻採食量的關鍵。
2、提前調整高營養濃度的日糧,適當減少穀物類飼料如玉米的用量,同時提高飼料的能量水平(新增1%左右植物油),同時可在飼料中定期新增維生素,特別要提高維生素c(0.015%~0.02%)及維生素AD等用量,可起到緩解熱應激,提高採食量和生長速度的作用,從而維持雞群生長髮育的需求。
3、調整飼餵時間,增加雞隻採食量,白天隨著溫度逐漸升高,雞隻採食量減少,依據雞隻一日採食習性(上午為日採食總量的1/3左右,下午為日採食總量的2/3左右),因此,飼餵時間調整在早晚涼爽時間裡進行。
育成雞培育是雞群高產的基礎,直接影響產蛋雞群生產效能,在飼養管理方面要遵循雞的生理特點和需求,制定不同階段關鍵點管理方案,防止易發問題的發生,是廣大養殖戶朋友必須要重視的。
來源:智慧蛋雞,作者:許保花、儲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