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顆粒大小對家禽的影響
飼料在生產過程中往往不能保證顆粒均勻,有的非常大,有的非常小,且不同的研磨破碎方式也會導致飼料顆粒分佈不均,即使在飼料整體營養相近的情況下,不同的顆粒大小也會影響家禽對飼料的消化吸收。因此,飼料生產企業要定期評估飼料顆粒大小及其分佈情況,儘可能地降低其對家禽生長效能的影響,從而提高養禽場的生產效益。
一、飼料顆粒大小對家禽消化系統的影響
家禽消化系統發育會受到飼料顆粒大小的影響,家禽採食顆粒較大的飼料可以促進肌胃發育,增加腸道長度。腸絨毛越長其消化吸收的表面積越大,進而增加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研究人員認為,飼餵大顆粒的飼料可以促進小腸消化酶的分泌,有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當飼餵精細顆粒飼料(粉料)時,飼料不需要研磨很快通過腺胃進入肌胃,導致腺胃變小,肌胃擴大,同時減少腸道長度,因而現場不建議採用過細的飼料。
二、飼料顆粒大小對家禽選擇性採食的影響
一般由大顆粒和小顆粒混合而成的飼料,雞更傾向於採食大顆粒料,且隨著日齡的增加這個偏向喜好更明顯。這些大顆粒主要是玉米,小顆粒主要是氨基酸、磷、維生素及礦物質 等。蛋雞攝入過多的大顆粒飼料後往往導致能量攝入過多,而一些營養素 (如維生素、氨基酸)攝入不足。大多數產蛋量下降及蛋殼質量問題都是因為營養攝入不均導致的。飼餵次數過多或飼餵量過大不利於雞採食小顆粒飼料。如果管理不當小顆粒會沉積在料槽中。中午空料2~4小時有利於小顆粒飼料的採食,讓雞在這段時間將料槽中的飼料採食乾淨。飼養人員要實時觀察採食情況,確定合適的飼餵次數和飼餵量,使雞採食合理。
三、飼料顆粒大小對家禽採食量的影響
飼料顆粒大小會嚴重影響家禽採食量,理想的飼料顆粒應隨著雞喙、肌胃、消化器官的發育而增加。前6周,開食料一般為1~3毫米的粉料,對於雛雞粉料中營養成分更均勻,但隨著日齡的增加,持續飼餵粉料會導致雞的肌胃和小腸變小。開食料後改為混合均勻的粉料,以確保消化器官的發育。粉料中55%~85%的飼料顆粒大小為1~3毫米,幾何平均直徑在1200微米。產前料中應包含2~4毫米直徑的石粉顆粒,這樣有利於保證蛋殼質量。
四、粉碎過程對飼料顆粒大小的影響
影響顆粒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飼料粉碎方法。錘式粉碎機和對輥碾壓是兩種主要的原料破碎方法。
錘式粉碎機是用一系列的旋轉錘子敲打穀物,期間錘子高速運轉破碎原料,直到這些粉碎後的原料可以通過周邊漏網。此法生產的飼料顆粒大小和均勻度取決於錘子大小、形狀、轉速及周邊漏網的形狀和孔徑大小。 錘打破碎法可用於生產多種大小的顆粒飼料。
對輥碾壓粉碎機是利用成對的圓柱形輥軸將原料碾壓成小顆粒狀。這些輥軸表面有皺紋和細槽,可以作用於飼料表面。一邊的輥軸速度快,給另一邊形成絕對壓力。飼料顆粒大小由輥軸數量、輥軸間的距離、輥軸直徑、速度及其表面的波紋面積決定。一般來說,對輥碾壓破碎法生產的飼料顆粒均勻度更高。
五、飼餵系統對飼料顆粒大小的影響
常用的自動飼餵系統有3種:鏈條式飼餵系統、螺旋絞龍式系統、行車式飼餵系統。
鏈條式飼餵系統是利用鏈條拖動飼料傳輸,在傳輸過程中會使飼料顆粒分層,同時也會碾磨飼料顆粒,儘管新的鏈式飼餵系統做了改進以減少磨損,但緩慢送料會導致最先吃到飼 料的雞先採食大顆粒料。
螺旋絞龍式系統是利用螺旋轉動傳輸,快速傳輸飼料,飼料顆粒分層少,降低飼料再碾磨,但每次傳輸的飼料相對鏈式系統少。
行車式飼餵系統是移動行車在飼料線上移動,通過重力作用使飼料落下來,相對於其他兩種方法,對飼料分級和碾磨的影響最小。實時對料槽進行監管能最大化的減少以上問題,最好多次少量飼餵。
鏈條式飼餵系統飼餵的量相對較大,可能導致小顆粒沉積,因此要有空料期讓雞將料槽中的飼料採食乾淨,飼餵時要保證有足夠的空間讓所有雞隻都採食到飼料。鏈式傳輸系統更易導致飼料分級,導致小顆粒聚集於料槽中間,大顆粒料聚集於料槽兩邊。螺旋式飼餵系統會導致飼料上下分層,小顆粒料位於底部,大顆粒料位於飼料表面。再次執行螺旋式飼餵系統可以減少飼料分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