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群、換羽、飼餵……產蛋雞管理大小事兒
成年雞進入產蛋期後,生理的主要特點是繁殖機能旺盛,飼料轉換效率高,因此,所有的飼養管理措施,在節省成本的基礎上都是為了提高產蛋數量。根據母雞的產蛋規律,本文介紹了成年雞的飼養管理和營養需要,概述各階段飼養管理要點,著重介紹轉群、開產之前的管理、階段飼餵、強制換羽等方法及注意事項。
小母雞飼養到18周左右轉入成年雞群,從20-22周齡開始性成熟,然後陸續開產,進人產蛋期。這時青年雞的營養除保持本身的正常生長外,還要為產蛋消耗大量營養,因此,其日糧的營養水平應逐步從生長期過渡到產蛋期的水平,而且要隨著產蛋率的不斷增加而相應調整。此時根據母雞的生理特點和產蛋規律,做好轉群、開產前管理、階段飼餵、強制換羽等日常管理工作,對提高產蛋率,增加養殖效益極其重要。
一、合理轉群
可在17-18周齡轉群,最遲不應超過22周齡,早轉群有利於母雞開產前有足夠的時間適應新的環境,最好採用「全出全入」制轉群。轉群前要做好一切準備,如食槽與水槽,平面飼養的雞群還應準備產蛋箱。轉群對雞有很大的應激,有些雞經過轉群體重下降,精神緊張,需經2-5d甚至一週左右的時間才能恢復,因此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1、轉群前後使母雞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如限制飼餵的雞群,轉群前2-3d可改為自由採食,轉群當天不要新增過多的飼料以夠食為限。
2、轉群最好在清晨或晚上進行,使用綠色燈泡或把光線變暗,減少驚群,捉雞要輕拿輕放,避免粗暴。
3、轉群時不要同時進行預防注射或者斷喙,需錯開這些工作,以免增加應激。轉群的同時應注意淘汰病雞、弱殘雞等。
4、轉群后2-3d,不要改變日糧,看雞群採食情況,再決定是否轉回限制飼餵。轉群后一週內日糧應增加多種維生素,以防應激,飼料要少添勤喂。
二、開產前的管理
開產前的飼養管理很重要,如果飼養管理得當,產蛋率可適時達到標準曲線,為後期產蛋高峰打好基礎。
1、光照
產蛋期的光照原則只能延長不能減少,延長光照時間應根據18或20周齡時抽測的體重而定。如果雞群體重達到1200-1300g要求,則應在20周齡起每週延長光照1h,直至增加到14-16h時穩定不變。如果在20周齡仍未達到應有體重,可將補充光照的時間往後推遲一週,即在21周齡時進行。為儘快使體重達到要求,可將原來的限制飼餵改為自由採食,如原來是自由採食的,應提高日糧中的蛋白質和能量水平,也可適當提前改用產蛋雞日糧。
2、補鈣和改換日糧
生長雞過早補鈣不利於鈣質在母雞骨骼中沉積。一般是當雞群中產第一枚蛋時,或開產前兩週(約18周齡)開始補鈣。可將育成雞料的含鈣量由1%提高至2%,待母雞全群產蛋率達5%時,由育成雞料改換為產蛋雞料。
三、階段飼餵
根據雞群的產蛋率和周齡,將產蛋期分為若干階段,並根據環境溫度,喂以不同水平的蛋白質、能量的日糧。這種既能夠滿足雞的營養需要,又能夠節約飼料的方法稱為階段飼餵。階段詞喂分兩階段飼養法(即產蛋前期和後期)和三階段飼養法(即產蛋前期、中期和後期),一般採用三階段飼養法較科學合理(三階段飼養法給料標準見表1,不同溫度條件下的能量、蛋白質及鈣的水平見表2)。
1、產蛋前期
如育成期雞群管理得當,一般在20周齡左右開產,在28-32周齡產蛋率達90%左右,至40周齡仍可達80%以上,雞蛋可由開產的40g增至40周齡時的56g以上,體重增加也很快,由原來1300g增至1700g。因此,產蛋前期是產蛋期的關鍵,對飼養技術的要求是使產蛋率迅速達到最高峰,並維持較長時間,所以要注意提高日糧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含量。產蛋前期應給每隻母雞喂蛋白質18g/d、302kcal代謝能。
產蛋前期母雞繁殖機能旺盛,代謝強度大,攝入的營養多於產蛋和增加體重,因此,雞的抵抗力差,容易感染疾病,應加強衛生防疫,但不要進行免疫接種和驅蟲,防止其他應激發生。
2、產蛋中、後期
母雞體重幾乎不增加,產蛋率下降,但蛋重仍有增加,此時的飼養管理應使產蛋率緩和平穩地下降,所以日糧中蛋白質水平可適當減少。
3、階段飼餵應注意的問題
(1)開產後管理
開產後應儘快使母雞達到應有的高峰和適量的蛋重,然後隨產蛋量下降而降低日糧中的蛋白質水等,切忌因日糧的改變使產蛋量下降。
(2)開產後飼餵管理
要考慮日糧能量水平和環境溫度對採食量的影響,如果飼餵的第三階段處在夏季,此時便不宜降低日糧的蛋白質水平,因為夏季採食量會自然減少。
(3)要經常測定採食量
測定方法:如按天或頓供應料,當天詞料吃完,則將當天的供料量除以存活母雞數,就是當天的平均採食量。如採用貯料塔或貯料箱的機械供料,可在料塔裝料全空後再裝入一定數量飼料,全部吃完,統計詞喂天數,則可大致算出雞群平均採食量。
四、日常管理
1、經常觀察雞群
觀察雞群的目的在於掌握雞群的健康與食慾狀況,檢出病、死、淘汰雞,檢查飼養條件是否合適。觀察雞群最好在清晨或夜間進行。夜間雞群平靜,有利於檢出呼吸器官疾病,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分析原因,採取措施。雞的糞便可以反映雞的健康狀況,要認真觀察,然後對症處理,如巧克力色糞便,則是盲腸消化後的正常排洩物,綠色下痢可能是消化不良、中毒或雞新城疫引起,紅色或白色可能是蛔蟲或絛蟲病引起。
2、及時淘汰病雞與停產雞
通過經常觀察,及時淘汰病雞與停產雞,既可以減少浪費飼料,提高經濟效益,還有利於及時發現與防治雞病。淘汰停產母雞,可參考下列情況:
①淘汰7月齡仍未開產雞,這些母雞一般表現是恥骨未開張,喙、脛黃色沒褪,全身羽毛完整有光澤,腹部有硬快脂肪;
②淘汰開產後換羽早的母雞。
3、防止應激,保持環境穩定
良好而穩定的環境條件,對正在產蛋的母雞十分重要。特別是現代優良品種,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任何環境條件的突然變化都能引起應激反應,如抓雞、注射、斷喙、換料、停水、光照改變、燈影晃動、新奇顏色、飛鳥竄人等,都可能引起雞群驚亂而發生應激反應。
產蛋母雞應激反應表現各不相同,突出的表現是產蛋量下降、產軟蛋、精神緊張、不吃食、亂撞引起內臟出血而死亡,這些表現常需要數天才能恢復正常。防止應激反應除採取針對性措施外,應制定雞舍管理程式,包括光照、供水、供料、清潔衛生、集蛋等,並嚴格付之實施。雞舍應固定飼養員,操作時動作要輕要穩,儘量減少進出雞舍次數,保持雞舍環境安靜。要注意雞舍外部的環境變化,減少突然發生的事故。調整詞料要應逐步過渡,切忌突然改變。
五、人工強制換羽
在自然光照條件下,春孵的母雞秋季開產,經一年產蛋後,通常於第二年的秋季開始換羽、停產。自然換羽的雞群,換羽持續時間長,從開始換羽到新羽長齊,一般需3-4個月的時間,而且換羽有先有後,重新開產也有早有晚,所以,第二個產蛋期的產蛋高峰來得晚,高峰也比較低。人工強制換羽,一般使雞群在幾天內就可全部停產,休產2個月左右,即可再產蛋,這樣產蛋高峰來得早,高峰也比較高,蛋的品質也好。因此,強制換羽自然換羽能夠縮短全群換羽對間,換羽也比較整齊,能夠提高第二個產蛋期的產蛋量。有試驗報道,實施人工強制換羽的產蛋量比自然換羽高9%左右。
1、強制換羽的方法
在實際生產中是否實行強行換羽,應根據具體情況,看經濟效果如何來決定。如果育雛、育成雞所花成本高,補充新雞來源有困難,而原來的母雞群又比較健康,產蛋量也較高,則可實行強制換羽,利用第二個產蛋年。
(1)強制換羽的時間
通常在母雞產蛋12個月時進行,為調節產蛋季節,也有在母雞產蛋8-10個月後就開始強制換羽:強制換羽後的第二個產蛋期大約能利用8-10個月後便淘汰,有的雞也可進行第二次強制換羽。
(2)強制換羽的方法
人工強制換羽的方法有很多,但最實用、效果最穩定的常規方法,是採用控制給水、給料和改變光照,使雞生活條件突然改變,營養又供應不上而引起換羽。採用常規方法時,應根據每個場雞群的品種、體質、產蛋水平、飼料條件等靈活掌握。(常規強制換羽方法見表3)。
飼養實踐得知,強制換羽時,停水、停料愈長,雞體重減輕愈多,羽毛脫換愈快,死亡也愈多,因此,實施人工強制換羽時,要經常檢查強制換羽措施是否得當,如果檢查結果超出下列情況,應及時調整措施。
羽毛脫落速度:強制換羽7-10d後,小羽應大部脫落,10-20d主翼羽開始脫落;
體重減輕程度:一般強制換羽,體重減輕應在27%-30%左右;
死亡率高低:強制換羽期間,死亡率不應超過3%-5%;
換羽時間長短:從開始強制換羽時算起,如果是健康的雞群,在第一個產蛋期的產蛋水平也較高,則一般經過7-9周後,全群產蛋率可達到50%以上。掌握雞群換羽情況,應在頭兩週每天計算死亡率,以後每隔一週算一次,體重應在4-5d抽稱一次,產蛋後每週計算產蛋率。
2、強制換羽應注意的事項
強制換羽的雞群,必須健康。因為病、弱、瘦小的雞,不能忍受強制換羽的應激,會導致死亡率增高,所以必須在強制換羽前淘汰。
雞群停食一段時間後,處於高度飢餓狀態,再喂料時應逐漸增加,不能立刻自由採食,否則會因過食引起食滯;同時,應有足夠的食槽,保證每隻雞都能均勻地吃到飼料。
在羽毛大量脫落、新羽還未長出之前,雞體損失熱量大,而採食量又受到限制,因此寒冷季節要注意保溫,夏天則應注意供給飲水。
在大量脫落羽毛階段,要及時清理強制換羽場地的羽毛、糞便及墊草等,以防雞群吞食,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