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產蛋雞產如何順利轉成高產雞?產蛋期控料是省錢還是虧錢?
01、降低飼養密度,保證舍內通風換氣良好
育雛階段不能為了片面的追求規模,就加大飼養密度,尤其是為了保暖就不注意通風換氣,結果雛雞在空氣汙濁的環境中生長容易發生呼吸道病和關節炎等,嚴重影響雞的生長髮育,使5~6周齡體重不達標,而雛雞5~6周的體重與終生產蛋效能呈正相關。
02、開產前體成熟和性成熟要同步
提高後備雞的整體度,控制好性成熟日齡,青年雞應分2兩個階段飼養,7~14周飼料的蛋白質要高於16%,應促進骨骼、肌肉、內臟的生長髮育,15~18周蛋白質要低於14%,禁用高能量高蛋白飼料,以防腹腔脂肪沉積過多,造成開產時啄肛脫肛死淘率增加。有的採用蛋白質保持15%保持不變,結果造成前期營養不足,骨骼發育不良,低於標準體重,見蛋日齡偏早,上升時間較長,高峰上不去而且蛋重輕,死淘率高。後期營養過剩,過於肥胖。
03、合理的光照方案
10~20周的育成雞生殖系統對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非常敏感,每年4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育雛的雞在開產前正處於日照時間漸短的時候,因此在開產前需要加光,而9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育雛的雞在開產前正處於日照時間逐漸加長的時候,開產前用自然光照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加光照時要採用逐漸加光的方法,每週加0.5小時直到光照到達16個小時為止,切忌暴加暴減。
04、採用優質飼料
現在的大多數飼料代謝能偏低,雖然粗蛋白水平相對不低,但雜粕的比例偏高,可利用蛋白的含量較低,飼料的利用率較低,使雞的營養達不到,因此雛雞階段應採用易消化吸收、營養豐富的膨化飼料,這樣雛雞生長髮育迅速,體質好,到5~6周時能達到標準體重,育成階段,從18周開始雞的生殖系統迅速發育,因此應該從16周以後注意供給營養平衡的蛋白質飼料,讓小母雞的卵巢能順利發育,適時開產。
05、季節不同飼餵方式要不同
秋冬育雛雞時,氣候適宜,雞的採食量偏大,因此後備雞在8~17周齡應適當限飼,以便於育成雞的體成熟,性成熟達到同步,提高均勻率;夏季育雛,由於天氣炎熱,雞的採食量偏低,營養不足,應提高飼料的能量水平,以滿足雞體的需要,另外產蛋高峰雞在夏天應採用高能量高蛋白的飼料,有條件的可以在外界溫度大於30℃時新增1%~2%的油脂,一方面能滿足因天氣炎熱採食量低造成的能量不足,另一方面由於油脂易被吸收而且可減少飼料中的粉塵,提高適口性。另外,夏天高溫高溼天氣致使飼料發生黴變,雞的生殖系統發育受到干擾和抑制,甚至導致卵巢變性,因此導致母雞不產蛋,所以夏季在飼料中應新增脫黴劑。
06、減少應激因素:給雞群創造一個安全、穩定、寧靜的生活環境,嚴防噪音、強光等因素的干擾,可能減少疫苗接種時的應激。
總之,影響蛋雞產蛋率的因素有很多,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確保初產蛋雞有一個較高的產蛋高峰,提高我們的經濟效益,順利度過低谷期。
產蛋期控料是省錢還是虧錢?
產蛋期的雞如果採食量偏高,能不能通過控料的方式把雞群的採食量往下降一將,很多養殖戶認為自己家裡的雞群採食量高,但是又不比別人家雞多下蛋,所以就認為要把這個採食量給它往下空一空省點料錢。
但是有很多養殖戶這樣操作,控完料之後都會後悔,因為雞群的採食量被控制下來之後,緊接著這個雞群的產蛋率也會往下降,雖然是省了點料錢,但是少下的雞蛋錢要比料錢還要高,所以不建議養殖戶在產蛋期的時候盲目控料。
有一個養殖戶雞群380日齡,感覺自己的雞吃得多,而且有點脂肪肝,在沒有調整飼料配方的情況下,就把採食量減少了,每天讓雞少吃幾十斤料,連續控了幾天,半個月之後,雞群的產蛋率就快速的往下掉了不少,這樣合計起來算賬的話,雖說是料錢省了,但是雞蛋也少了,得不償失。
有一些養殖戶就算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快速的把採食量再給雞提升上去以後,但是下降下來的這些產蛋量也很難恢復上去,所以建議養殖戶在產蛋期的時候控料,這個決定一定要慎重。
養雞採食量高,要找到相應的原因。選擇合適的飼料,重視飼養管理,科學治療疾病,調理腸道問題,嚴防球蟲和腺肌胃炎以及飼料黴菌問題,來減少雞挑食導致的飼料浪費。
來源:眾聯禽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