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產蛋後期效益的幾個「妙招」
當雞群產蛋率≤80%時,即可認為雞群產蛋高峰期結束,進入了產蛋後期,一般範圍在46周至雞群淘汰下籠。在產蛋後期,蛋雞最大的生理特點之一就是脂肪沉積能力大大增強,但是產蛋率卻逐漸下降,如果不採取適當措施,這段時間很容易出現料蛋比升高,從而降低經營效益。下面將從幾個方面介紹後期飼養關鍵點,從而提高經營效益,增加收入。
首先,科學調整飼料配方。
雞群隨著日齡的長期飼養,體內的脂肪大量沉積,對脂肪、蛋白質、能量等物質的相對需求逐漸降低,但其絕對需求量是增加的,因為雞群體內大量沉積營養物質,其中一部分物質可以轉換為體內缺少必需的物質。
根據這一原理,我們可以在產蛋後期適當今降低飼料的營養濃度及能量水平,從而降低飼料成本,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逐漸降低日耗量,如先減少至2%-3%,根據產蛋情況,若無沒有較大變化,可繼續降低,至6%-7%左右,但不能超過10%,此時可滿足雞群的正常生長生產水平,保持產蛋無較大變化。
其次,及時淘汰雞群中的寡產雞。
蛋雞的特點是料肉比較肉雞的料肉比要高,所以單純從增加飼料的投入來提高雞群的體重方面講,蛋雞的飼料投入會有所偏高,特別是蛋雞後期,肌體骨骼等早已完成,肌體趨向於豐滿,料肉比會更高。
所以在產蛋率低於80%時,要及時對大群進行細緻的挑雞,將產蛋率小於50%的雞群淘汰,挑選時,可根據雞冠顏色、恥骨大小及黃色素沉積深度等進行快速挑選,可節約飼料成本,減少不必要的飼料浪費,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料蛋比。
再者,要加強疫病監控防疫體系。
蛋雞飼養後期,隨著雞群產蛋量的增加,體內抗體水平逐漸降低,對外界疾病的致病菌抵抗力下降,及時進行抗體檢測,加強疫病監控防疫體系建設。如根據當地疫病發生和流行特點,制定切合實際的免疫程式,使用經過驗證、質量可靠的疫苗,按科學程式進行免疫,做好日常的帶雞消毒工作和衛生防疫制度,切斷疾病傳播途徑。
此外,要強化飼養管理水平。
蛋雞生長環境的穩定,對雞群產蛋效能的發揮和機體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產蛋後期。雞群易發腸炎疾病,若果是急性腸炎,則損失較為慘重,若為慢性腸炎,則會影響近段時間的生產效能,影響經營效益。
根據季節特點,及時調整雞舍通風,冬季以保溫為主,夏季以通風降溫為主,換季時期平穩過渡,實現適宜通風,關注飼料黴變和飲水衛生,減少致病菌從口進入的可能,保證雞舍環境優良,降低氨氣濃度,及時清理糞便,並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
最後,要合理把握雞群淘汰的時機。
產蛋雞群產蛋率達到一定水平時,正好收支平衡,產蛋率高於這個水平就盈利,低於這個水平就虧本,其盈虧臨界的產蛋率=(飼料價格*每隻雞每天耗料量*每千克雞蛋的個數)/(雞蛋價格*本批雞飼料費佔總成本的百分比)*100%,所以,及時瞭解市場行情,掌握雞群的生產特性,合理確定淘汰雞群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