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蛋後期,如何避免這幾個養殖誤區?
蛋雞飼養管理上,如產蛋率低於85%,一般視為產蛋後期。此時,個別養殖戶易出現懈怠心理,忽視雞群生理機能下降等因素,容易出現產蛋率急劇下降、雞蛋質量不理想等現象,造成經濟效益損失。
誤區一:忽視產蛋後期的防疫管理,環境管理,造成疾病風險加大。
正確措施:
首先要關注抗體水平的變化。一般在產蛋後期雞群不再進行免疫,但抗體水平處於逐漸下降階段,對疾病的抵抗力也逐漸減弱,具有引發傳染病的風險。養殖朋友必須定期監測抗體,根據抗體水平變化適時補免,保證抗體水平均勻有效。
其次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加強雞舍的環境衛生及帶雞消毒。舍內每天進行衛生清理,避免因羽毛、粉塵等雜物汙染飼料,為雞群提供乾淨的採食環境,避免條件性疾病發生。帶雞消毒,正常情況下,雞舍每週消毒一次,周邊環境不穩定時可每週消毒2~3次,同時藥物濃度加倍;冬季中午氣溫較高時消毒效果最好。消毒劑要選用廣譜、高效、無毒、無副作用且粘附性大的藥物;為避免產生抗藥性,應選擇兩種以上不同劑型的消毒藥交叉輪替使用。
產蛋後期雞群對應激更加敏感,需重點關注換料過程、免疫、天氣變化、日常裝置維修和進舍人員變化等。並做好環境溫度管理預案,時刻關注外界溫度變化,根據變化隨時調整舍內通風情況,減小溫度變化對雞群造成的應激,冬季保證最小通風量,夏季控制雞群體感溫度。
誤區二:忽視產蛋後期的體重管理,沒有采取控制體重的有效措施。
正確措施:
產蛋後期隨著雞群日齡的增加,蛋雞生理機能逐漸衰退,腸道對營養物質(鈣、微量元素等)的吸收能力下降,營養物質在體內的代謝能力降低,蛋雞容易脂肪堆積,導致產蛋率、蛋品質量下降,但採食量增加,如果仍按產蛋高峰期的日糧配方飼餵,會導致蛋雞的體況過肥,產蛋效能快速下降。
需採取科學的「選單式營養供給」:
針對在產蛋後期、不同條件下的營養標準,結合雞群採食規律,匹配產蛋後期料;自配料時應適當提高鈣水平、降低磷水平,鈣的每日攝入量應在4.5克以上,有效磷的攝入量在385毫克/天左右。同時新增維生素D3促進鈣、磷的吸收。
實施「頓服」式飼餵,每天要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周齡、不同季節下的日耗料量,分3次飼餵給雞群。通過定時、定量飼餵,使雞隻產生正常的空腹感和充實感,刺激雞隻採食慾望,使腸道活動保持規律,促進機體健康。
定時:依據雞群的採食高峰規律,制定不同季節飼餵次數和飼餵時間。以密閉式雞舍15000只雞為例,一般喂料時間為6:00/10:00/16:00,實際操作時可根據季節或光照時間靈活調整。
定量:依據不同品種、日齡和季節,參考日耗料標準,確保雞群採食量在標準範圍之內。
均勻:確保每層籠位均勻,籠與籠之間沒有空籠,若出現籠位雞隻不勻時,要及時進行補雞,防止發生飼料堆積造成變質和採食量不均。
空槽:每天保證至少一次空槽,每次空槽在0.5小時左右。
根據環境因素調整採食,相對標準環境溫度採食量,低於18℃環境溫度的「京紅1號」採食量增加4克,一般為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高於28℃環境下采食量降低2克,一般為每年6月15日至9月15日。外界氣溫低時,可通過調整雞舍溫度來降低採食量。在滿足雞群最小通風量的基礎上,適當的提高雞舍溫度,可使用間歇式通風方式,在保證雞舍的換氣量和溫度的穩定性的同時,提高雞舍的溫度,以降低雞群採食量。
建議養殖朋友每隔半個月要進行一次雞群稱重,稱重比例為1%,及時掌握雞群體重,更好地進行飼餵管理的調整。
誤區三:在產蛋後期,不及時挑出寡產雞,影響養殖效益。
正確措施:
產蛋後期容易出現寡產雞,多為體重明顯減輕、體質較差,不易恢復產蛋機能。建議養殖朋友定期挑出寡產雞。
日常根據雞群體貌和行為進行賴雞挑選。對雞冠肉髯顏色蒼白,或發黑或發紺;雞冠肉髯形狀偏小、癱倒、壞死或萎縮;羽毛逆立或羽毛暗淡無光澤;面板有外傷、凸起或者結節;眼睛流淚或有異物;鼻腔有粘液;喙有外傷;爪子乾枯並失去色澤;精神狀態欠佳和發愣;跛行、甩頭和伸頸的蛋雞進行淘汰。
平均產蛋率低於標準產蛋率5%以上時,需要進行群體寡產雞挑選。每天撿蛋前,對所有籠的產蛋進行記錄,連續記錄4天,記錄結束後進行資料分析。統計出現過一次100%產蛋率表明籠內雞群具備產蛋能力,不能淘汰;對未出現100%產蛋率的籠計算平均產蛋率,從低到高排序,將平均產蛋率低於50%的雞隻列為備選淘汰寡產雞。將備選淘汰的寡產雞單籠飼養,每天觀察記錄單隻雞的產蛋情況,連續2天無產蛋行為的雞確定為寡產雞,可以淘汰。
來源:智慧蛋雞,作者:蘇倉、劉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