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延長蛋雞產蛋週期並保持高產
一、營養攝入
蛋雞每天實際的營養攝入量由日糧組成(飼料配方)和飼料攝入水平(採食量)決定。遺憾的是,18周齡~25周齡的蛋雞採食量很有限,可能無法滿足其對營養和能量的需求,從而造成缺乏。
高溫造成的日採食量降低也會導致營養缺乏。在這種情況下,增加午夜喂料可以提高蛋雞的日採食量。如果日採食量低,還應檢查蛋雞的飲水水平。飲水限制過嚴,或由汙染造成的水源變味可能會造成採食量降低,這會造成蛋重減輕,進而降低最終的產蛋總重。
在開產階段,由於採食量低造成的營養物質和能量缺乏,會給整個產蛋週期造成影響。因此,應經常檢查蛋雞的營養需求和實際採食水平,因為營養攝入量=日糧組成×採食量。
二、氨基酸需求
3個不同生產階段(生長期、開產期、產蛋期)和相應的理想氨基酸構成會有所不同。賴氨酸是最常見的影響生長的限制因素,蛋氨酸是產蛋期的限制因素。
開產伊始,蛋雞的採食能力仍受到限制,可能無法滿足其對氨基酸的營養需求,從而造成缺乏。
因此,日糧氨基酸水平應該根據觀察到的實際採食量和產蛋量進行調整。隨後,在產蛋週期中,從60周齡~90周齡,蛋雞的可消化蛋氨酸需求減少近12%。然而,同雞群中不同蛋雞在生產效能上將有所不同,結果造成它們對蛋氨酸的需求也有所差異。
在完成生長後(約30周齡~35周齡),減少趨勢仍會繼續。在產蛋週期的後期,氨基酸水平應該根據日產蛋質量而不是蛋雞年齡來確定。如果用平均產蛋率來估計每日的氨基酸需求,會造成大多數蛋雞的需求被低估。
三、能量需求
能量需求由維持(體重、羽毛生長、體溫調節和活動)、產蛋和生長決定。能量消耗由飼料能量水平、飼料組成和飼料的飼餵/管理決定。採食量和代謝能攝入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為蛋雞會根據日糧的能量水平調整其採食量。
然而,這種調節機制並不完美,開產伊始,當務之急是使蛋雞達到成年體重,以便在產蛋週期能獲得良好的永續性。為了達成該目標,飼餵含高水平代謝能的飼料成為需要——高於產蛋後期所提供日糧的能量水平。
如果在開產時,蛋雞還在努力使自身的體重達到成年體重,此時日糧可以再新增50Kcal/kg~100Kcal/kg的能量來提高總能量。在達到成年體重且蛋重也到達期望的水平後,日糧能量水平可以在產蛋週期後期進行降低,在日糧中新增不溶性纖維(如燕麥殼)控制採食量,防止蛋雞肥胖。
要取得日糧能量良好的管理,定期監測蛋雞的採食量和體重是關鍵。
四、肝臟健康
當蛋雞要實現90周~100周的生產週期時,肝臟是其取得成功的關鍵器官。原因是肝臟及其健康和功能會影響蛋重、產蛋率、產蛋永續性、蛋殼質量、死亡率和飼料轉化率。
蛋雞的年齡越大,其所產的雞蛋質量就越大,對肝臟保持健康所帶來的挑戰就越大,主要威脅是無所不在的患脂肪肝的風險。
蛋雞的能量來源會影響肝臟的健康,富含脂質的日糧有利於肝臟的健康。
在由於脂肪肝而引發產蛋的問題中其他極常見的誘病因素包括:高溫、能量的高攝入量、玉米型日糧、蛋雞肥胖、籠養系統。
蛋雞日糧必須新增膽鹼。在脂肪肝發病率較高的情況下,蛋雞於18周齡開始其日糧可新增膽鹼。建議新增水平為500mg/kg~1000mg/kg,以250mg/kg作為最小新增量。
五、礦物供應
進入產蛋期後,鈣的利用率變得非常重要。及早給蛋雞群供給產蛋前期料,從而滿足其對鈣營養的需求,一個良好且安全的策略是始於計劃產第1枚蛋前的2周,並至少持續到產蛋率達2%時。
剛剛開產時,母雞向每枚雞蛋輸出1.9g鈣。當蛋雞採食普通的育成期日糧時,通過飼料獲得的鈣僅0.9g。這種情況會造成母雞脫鈣,以及骨骼中的鈣向蛋殼中轉移。為了使母雞的骨骼保持強健,應該防止發生脫鈣。
因此,確保鈣能夠以適當的水平供應,盡最大可能降低骨骼的脫鈣水平,以便獲得強健的骨骼;另外,在產蛋期供給粗糙、緩釋型鈣源。
六、飼餵技術
研究表明,通過改變飼餵技術來調整管理將會給蛋雞帶來好處。對處於長產蛋週期後期的蛋雞而言,所採用的飼餵技術似乎比實際的營養更重要。
建議的飼餵技術具體內容如下:早晨供給飼料(佔每天總飼餵量的40%),確保中午時料槽為空(維持1.0h~1.5h,以提高當天結束時的採食量);在關燈前6h~7h進行1次午後喂料(佔當天飼料總量的60%);如果有可能,增加1次午夜飼餵(關燈3.5h後,開燈1h~2h)。
在日常操作中,如果可能應採用分開飼餵法,即每天飼餵二種不同的飼料,可提高早晨的能量和氨基酸攝入量與下午鈣的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