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深秋雞場控溫和通風的四要點、時間點及雞舍溫度控制

深秋後,天氣變涼,晝夜溫差大,晝夜溫差可達10-15℃,對雞群的冷熱應激較大。下面就簡單的和養雞朋友們談一下,秋天,雞場雞舍管理的4大注意事項:

1、早晚防涼 初秋,早晚溫度低溼度大,養雞戶早晚要減少開啟風機數,將側窗開啟30-45°,防止雞舍風速過大使雞群受涼。 早上溫度稍上升時,適當增大側窗角度到45-60°傾角,增大了雞舍的通風口。保證雞舍內的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排出,同時又可以降低雞舍溼度。

2、 中午降溫

初秋,雞舍中午溫度高,白天雞舍溫度高於28℃時,要把風機開啟,關閉側窗,這樣可以提高風速,降低雞舍溫度。

3、噴水除塵

秋天白天干燥,午後雞舍一定要定期噴水除塵,建議養雞人每2-3天給雞舍除一次塵,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4、及時調整側窗和風機 農村養雞戶要經常關注天氣變化,做好風機和側窗的及時調整。高溫通過增加風速和關閉側窗提高風速來降溫,低溫通過開啟側窗和減少風機降低風速來通風換氣。

除此之外,雞舍的側窗要前後均勻、兩側對稱性開啟,開啟的角度要一致,防止雞舍通風效果不均勻,造成區域性風速較大。

還要經常檢查雞舍的密閉性,對於雞舍有漏洞的地方一定要及時地修補,防止漏風吹進雞舍,讓雞受涼。

具體溫度控制時間點分析:

白天隨著溫度升高,可能需要調整到夏季的通風模式。夜間隨著溫度的下降需要調整到最小通風模式。其實秋季的通風簡單的一句還概括:「要把白天當夏季管理夜晚當冬季管理」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什麼時間轉化兩種模式?怎麼轉化?以下大概分為這幾個時間段。

升溫期(7:00~12:00)

(1)7:00-9:00這個時間段的外界溫度變化為小幅度上升,然而然隨著溼度的是下降、體感溫度的降低,風機開啟原則為風機不動,開啟時間延長,防止雞群通風過大。

(2)9:00-13:00這個時間段外界溫度會迅速上升、溼度的下降,雞舍內溫度上升。由時間控制準換的溫度控制,通風量加大,調整進風口的面積。

高溫期(13:00~16:00)

這個時間段段溫度是一天中溫度最高的時候,此階段通風主要以降溫為目的,加大通風量,提高舍內風速 ,溫度高於目標溫度6度可開啟水簾,轉為混合通風,高於目標溫度8度可關閉小窗,完全由水簾進風,主要負壓不要過高。

降溫期(16:00~24:00)

這個階段屬於快速降溫階段,但是因為溫度下降仍然偏高,溼度扔處於低狀態,此時計算體感溫度,提前縮減風機,如果此時處於目標溫度,應走最小通風模式。

低溫期(01:00~6:00)

後半夜,此時溼度已經上來,所以時控時間要相對於前半夜適當增加,這個階段屬於溫度的平穩期,仍以換氣為主,要注意清晨的風向,關注北風。

溫度與通風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絡,不同型別、用途和生長階段的雞,對溫度的要求有所不同,10日齡以前的不能自行調節體溫,處於「變溫」狀態下,難以適應外界溫度的變化。育雛期的人工保溫:雛雞的絨毛稀短,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保溫能力差,所以雛雞要給以人工保溫。育雛期後不必繼續保溫。但是,適宜的舍內溫度有利於健康和增重,提高轉化率,故這時仍需注意調節舍內溫度,最適宜的溫度是15—28℃。

封閉式雞舍都是採用負壓通風的模式,標準的負壓縱向通風雞舍主要有 3 個通風模式:最小通風模式、過渡式通風模式、縱向通風模式,適用於在不同季節、不同日齡的雞群。

一、冬季的最小通風模式

冬季雞舍在注意保溫的同時,為保證雞舍內正常的環境條件,在舍溫低於設定溫度的情況下也不能完全關閉排風,而應使用有定時器控制下的雞舍最小通風,但使用最小化通風應滿足以下四個必要條件。封閉、保溫、沒有空氣洩漏的雞舍;舍外冷空氣不能直接吹到雞體;按雞群日齡確定正確的通風率;由一個五分鐘定時器控制通風的開關,或者由一個不長於五分鐘的控制器控制一個完整的開關週期,精度在1分鐘以內。

理想的最小通風模式是橫向通風,適用於寒冷季節和育雛期間。橫向通風一般將排風扇安裝在一邊側牆上,在進行橫向通風時只開啟橫向風機對面側牆的進風口,而與橫向風機同側的進風口則關閉。橫向通風是為了在既保證空氣質量的同時又不會導致雞舍內環境溫度變化太大,因為橫向通風時雞隻基本感覺不到有風吹過。在寒冷的冬季白羽肉雞一般在 1~2 周齡採用橫向通風模式,3 周齡過度,4 周齡以後採用縱向通風通風模式。

二、過渡通風模式

  過渡通風模式又稱混合通風,即側牆的排風扇全部開啟後仍不能滿足雞群的需要時, 就需要開啟縱向通風的風機,一般春季和秋季(5 日平均氣溫介於 10~22℃之間的時期)採用此種通風模式。

春秋季節晝夜溫度變化比較大,應根據外界溫度的變化隨時轉換通風模式,採用混合通風模式。當溫度低於一定溫度的情況下,關閉水簾處進風口和遠端排風扇,開啟側牆進風口和雞舍側面的排風扇,使用橫向通風,當溫度上升到一定溫度時,關閉側牆進風口和側牆風扇,開啟水簾處的進風口和遠端排風扇,使用縱向通風。水簾處進風口、側牆進風口開啟的大小、執行風扇的個數都可以隨時調整,為了更及時準確地實行轉換和調節進風口的大小及排風扇的開啟數目,應使用電腦進行自動轉換控制。 三、縱向通風模式

縱向通風,就是當雞舍溫度不能降低到我們所希望的目標溫度時,利用風冷效應的原理,使雞隻感受到的溫度達到或接近理想溫度的一種通風形式。夏季降溫的一般通過三種途徑:通過溼簾降低雞舍溫度、通過通風降低雞舍相對溼度,加大雞背高度的氣流速度,降低體感溫度。夏季每小時至少換氣 60 次,1 分鐘內雞舍全部換氣一次。

水簾蒸發降溫是夏季控制雞舍溫度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在外界相同溼度的情況下,溫度越高經過水簾降溫後降溫的幅度越大。在高溼的情況下無論外界溫度如何,降溫的效果都是有限的。在溼度為80%的情況下外界溫度為40.5℃時可降溫2.7℃,外界溫度為26.5℃時降溫幅度為2.0℃,在低溼的情況下無論外界溫度如何,降溫的效果都是很明顯的,當溼度為30%的情況下外界溫度為40.5℃時可降溫14.2℃,外界溫度為26.5℃時降溫幅度為9℃,所以外界相對溼度是水簾降溫效果的制約條件,外界溼度越低降溫效果就越明顯。

總之,溫度對雞生產效能影響最大,在育雛期,雛雞的抵抗力較差,對溫度的要求較高,而在育成期、產蛋期,適宜的溫度是雞隻發揮正常生產效能的保證。若溫度較高,則雞的採食量下降,飼料轉化率下降,肉雞增重減慢,蛋雞蛋重減輕,蛋殼質量下降,產蛋率下降,死淘上升直至大批熱死雞。而低溫會使雞的維持需要增多,生長緩慢,料蛋比和料肉比增高,冬季低溫和雞舍內溫度波動過大,都會使雞隻抵抗力下降,產蛋下降,誘發雞群呼吸道疾病直至換羽停產,由此可見溫度是導致家禽出現熱應激,影響雞群健康和效能發揮的首要環境因素。

深秋季節雞舍通風管理

通常情況下,無論在實際生產中還是理論上我們一直把冬季和夏季的通風管理做為重點,均認為秋季和春季的溫度正好適合雞群生長,雞舍通風比較容易控制,只要稍微注意就不會出現大的問

深秋季節,蛋雞營養是不是可以調整了??

隨著深秋到來,溫度逐步下降,雞群採食量也在逐步上升。在高溫季節,由於雞舍高溫高溼,雞群的採食量低(一些雞群採食量會降低10克左右),很多雞場會提高飼料的營養濃度來抵消採食量下

深秋將至該如何做好雞群管理?

一、做好防寒準備不論養雞場規模大小,都應冬季到來之前,對雞舍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與維修,堵死牆壁裂縫,更換門窗玻璃,預備好過冬使用的薄膜、草簾子,半開放式雞舍應及時拆除涼

深秋已到,如何應對溫差大的問題?

隨著一波波降溫來襲,深秋已到,秋季是一個過渡性的季節,白天外界溫度可以達到28度左右,到了晚上可能會降到10度以下,這種10至20度的溫差會讓我們感覺不好管理,所以我們第一個要注意

秋季不同時間段肉雞通風管理要點和多發病分析

秋季,常白天溫度可達到25度左右,到了夜間又會降到10度左右甚至更低。如此大的波動,給雞舍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白天隨著溫度升高,可能需要調整到夏季的通風模式。夜間隨著溫度的

不同時間段通風管理要點及多發病分析

秋冬季,日常白天溫度可達到25度左右,到了夜間又會降到10度左右甚至更低。如此大的波動,給雞舍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白天隨著溫度升高,可能需要調整到夏季的通風模式。夜間隨著溫

冬季雞舍的溫度通風管理要點

眾所周知,每年秋、冬季節來臨之際,蛋(肉)雞養殖企業(場)均面臨雞舍環境控制管理的巨大挑戰。因為入秋以後,天氣逐漸轉涼,雞舍通風開始由縱向通風向過渡式通風轉變,需要根據外界溫

春季孵化雞苗技術要點

春天是孵雞苗的黃金季節,也是雞苗好旺銷時期。家禽孵化時應根據胚胎的發育,嚴把溫度、溼度、通風、翻蛋和涼蛋關。一、溫度孵房、孵化室溫保持在25℃左右;蛋面溫度在孵化前期保持在39℃左右;孵化後期應保持在37.538℃;出雛機溫度一般控制在3637℃之間為宜。二、

選用育雛籠的要點

影響雛雞生長髮育的因素較多,如遺傳、營養、環境等。在養殖場總體營養水平差距不大的情況下,養殖場環境便成為決定養殖能否成功的關鍵。在諸多環境因子中,雞舍的溫度、溼度、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