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風速的作用機制及對家禽的影響

1、 風速對家禽熱平衡調節的作用機制

風速對家禽的影響有一套特定的作用機制。風速通過影響對流散熱,進而改變體熱平衡,最終對家禽的生理和生產造成影響。家禽體內同樣存在一套維持熱平衡的響應機制,如圖1.2。

溫度,溼度和風速綜合表徵環境的熱負荷量,作用於家禽體熱感受器,包括外周溫度感受器和中樞溫度感受器。這些器官將感受的熱資訊上傳至中央處理器,調節體溫的中樞結構存在於從脊髓到大腦皮層的整個神經系統內,但是體溫調節的基本中樞位於下丘腦。其中 PO/AH 是體溫調節中樞的關鍵部位。熱資訊經過中央處理器處理後,通過神經或(和)內分泌途徑支配效應器產生反應,調節產熱量和散熱量,完成熱平衡的調節,以達到機體熱平衡的狀態。

家禽的散熱方式分兩類:可感散熱(sensible heat loss,SHL)和潛熱散熱(latent heat loss,LHL)。SHL又稱為「非蒸發散熱」或「顯熱散熱」,包括輻射、傳導和對流,皆為物理散熱方式。

LHL 又可稱為「不可感散熱」或「蒸發散熱」,包括面板和呼吸道水分的蒸發。由於家禽身體大都被羽毛覆蓋,沒有汗腺,無法靠體表直接出汗散熱;同時傳導需要溫度不同的介質相互接觸,對於家禽的散熱貢獻不大。

因此,實際上家禽的散熱方式包括以下兩種,四個方面:1. 以輻射和對流為主的 SHL;2.以呼吸蒸發機制和面板蒸發機制為主的 LHL。家禽體表面和外界的溫度差是 SHL 的驅動力,只要差值是正的,就會一直在進行,而且全程是物理作用,不會消耗額外的能量。以熱喘(panting)為重要散熱方式的LHL 則恰恰相反,這個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風速影響家禽的散熱方式。風速增大,任何熱物體的對流傳遞的熱量也隨之增大,這一複雜的過程可以用「熱邊界」。

Simmons等研究了風速對 SHL 和 LHL 的影響,發現環境溫度在 29-35 ℃之間時,總的散熱量不會隨著風速的增加(從 61 增加到 183 m/min)而改變,相反,卻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範圍;風速上升,SHL 增加,LHL 下降;而溫度上升,卻伴隨著 SHL 下降,LHL 上升;而且,當風速為 2.0 m/s 左右時,無論溫度如何上升,總散熱量會保持相對恆定;風速提高,LHL 轉化為 SHL,能夠促進肉雞的生產效能。實際上,以紅外熱成像技術研究 SHL 為節點,發現 SHL 在高溫環境下肉雞能量平衡調節中起到主要作用,證實了風速對 SHL 的重要影響;同時發現,適宜風速通過調節水平衡減少 LHL;高溫下風速的提高促使 LHL 向 SHL 轉化,進而增加 SHL 的佔比,相應減少 LHL,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總之,風速通過對家禽能量平衡、水平衡的調節,進一步影響 SHL、LHL 及其比例,從而達到調節熱平衡的目的。

2 、風速對家禽的影響

最早開始研究通風對於家禽的影響要追溯到 20 世紀 60 年代。

Drury 等(1966a;1966b)首次提出了「肉雞生產得益於風速產生的風冷作用」,並得出風速可以改善肉雞生產效能。隨後的幾十年,包括美國、以色列和巴西等國先後開展了相關研究。在 20 世紀末,通風已經在家禽生產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諸多試驗證實了風速對家禽生產效能的提高作用。生產效能的提高是風速對高溫環境下家禽熱平衡調節的結果。風速對生產效能是否提高取決於風速大小、家禽日齡(Dozier et al.,2005; Simmons et al.,2003)、環境溫度等因素。且家禽所需的適宜風速也會根據上述因素的變化而不同。

風速同樣影響家禽的生理指標。Furlan 等在研究不同風速(5.7、4.2、3.1、2.4 和 1.8 m/s)和處理時間(0、10、20 和 30min)對 36-42 日齡肉雞體表溫度和直腸溫度時發現,處理時間顯著影響腿部皮溫和體溫,且處理前 10min 下降最快;4.5 m/s 以下的風速不會影響頭部和背部溫度;2.0 m/s 時,腿部溫度開始下降。而 Yahav 等在研究不同模式溫度(恆溫 20 ℃;變溫 35/25 ℃,30/20 ℃)和風速(0.8-3.0 m/s)對火雞影響時發現,其體溫均維持在正常溫度範圍,這可能跟火雞較強的耐熱力和不同的處理方式有關。在 Yahav 等另一項研究中,在高溫環境下(35±1.0 ℃, 60±2.5% RH),最適宜的風速為 2.0 m/s,此時體溫最低,過高(3.0 m/s)過低(0.8 m/s)都不會升高體溫。

國內開展風速對家禽體熱調節等方面的研究較晚,專業性的理論研究較為匱乏。經查閱文獻發現目前僅有陶秀萍對溫溼風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並得出了肉雞溫溼風指數模型,探究了風速對肉雞生理生化的影響。不過其研究的試驗條件為高溫(35、38 和 41 ℃)和低風(0、0.7和 1.2 m/s),並沒有探究偏熱溫度(26-32 ℃)和較高風速(2.0 m/s)對肉雞的影響。而風速對於家禽免疫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也未見報道。


 

詳解風速在家禽熱平衡調節中的作用

目前在家禽生產中,熱應激帶來的危害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問題!熱應激是綜合環境因素所導致的結果,包括氣溫、溼度和風速等,其中溫度起著重要的作用。當環境溫度超過商品肉雞最佳生

抗菌藥作用機制、分類與老三炎和新三炎疾病治療的選藥

抗菌藥物的分類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特異性干擾細菌的生化代謝過程,影響其結構和功能,使其失去正常生長繁殖的能力,從而達到抑制或殺滅細菌的作用。按照作用機制分大致分

華南農大:miRNA對雞白血病腫瘤的調控機制

J亞群禽白血病病毒(JavianleukosisvirusJ,ALV-J),屬於逆轉錄病毒家族,可以導致雞白血病及各種腫瘤性疾病發生,在家禽界廣泛傳播。迄今為止,ALV-J在商業型雞和肉用型雞的感染對世界各地的家禽業已經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MicroRNA(miRNA)一種小的內源

家禽骨骼疾病原因分析

骨骼發育和生長被精密的細胞和分子機制調控,任何偏差都會導致骨骼疾病,這是目前家禽養殖業中主要的經濟問題。骨骼發育和生長的調節似乎很複雜,伴隨著調節劑之間多種水平的相互作

負壓、風速與氣流走向的關係

在寒冷的天氣下,負壓通風是家禽養殖場最常用的通風方式,因為負壓通風有著操作簡單、相對較少的初始投資和運營成本低等優勢。風機的執行給雞舍創造了一個負壓環境,飼養者可以精準

如何有效預防家禽種源性傳播疾病危害

家禽疾病流行態勢,有幾個主要疫病在持續高態勢流行,有新發的疫病也開始流行;那麼,如何有效防控各種疫病威脅?如何規劃預防機制?需要規模化家禽養殖深度思考。這次,我們對家禽

雞舍負壓、風速與氣流走向的關係

在寒冷的天氣下,負壓通風是家禽養殖場最常用的通風方式,因為負壓通風有著操作簡單、相對較少的初始投資和運營成本低等優勢。風機的執行給雞舍創造了一個負壓環境,飼養者可以精準

如何有效預防家禽種源性疾病的危害?

家禽疾病流行態勢,有幾個主要疫病在持續高態勢流行,有新發的疫病也開始流行;那麼,如何有效防控各種疫病威脅?如何規劃預防機制?需要規模化家禽養殖深度思考。這次,我們對家禽種源

肉雞腹水綜合徵的發病機制

肉雞AS的發生涉及複雜的多因素過程,其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缺氧、絲裂原、內皮源性血管活性分子、氧化應激、炎症因子、離子通道、受體、神經遞質、非表觀遺傳現象和轉錄因子介導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