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育成雞飼養合理進行日糧過渡

傳統的飼養法是0~6W喂雛雞日糧,7W後開始喂能量、蛋白水平均低於雛雞日糧的育成雞日糧:ME:11.91MJ/kg→11.70MJ/kg(即2.85→2.80).P:19.0%→15.5%)。這種飼養方案不考慮每個雞群的變異,這就可能對體重、脛長不足的雞群構成最大危害。

傳統飼養法的弊端:A.大多數雞群6W體重往往難達標。若變日糧則終生產蛋效能不佳。B.即便是6W體重達標,如果繼續喂雛雞日糧到8~10W,無非是每隻雞多消耗2枚左右蛋的成本,但實驗證明這種投資是利大於弊。C.體重大的育成雞,特別是16W前體重大的雞高產效能好。16W前體重小,16W後「補償」增重的雞多是體格小而肥的雞,產蛋效能不佳。 雛雞日糧可延長至8~10W。因為此期主要還是長骨骼、肌肉、內臟器官。即增加體重之有效成份。脂肪增加較小。這種延長飼養法可將體重不足並具有潛在問題的雞群使其體重達標,「補償」的生產效益十分顯著,可保證產蛋高峰期發揮最大的遺傳潛力。我國2004年飼養標準要求7~8W繼續採用雛雞日糧標準。此後應用育成雞標準。 9~18W:ME:11.70(2.8)MJ/kg,CP:15.5%。

根據目標體重、脛長的上限更換日糧型別。例如:褐殼雞6W的標準體重440~500g;白殼蛋雞360~400g。

以10W前體重、脛長同時達標、育成後期以體重達標為主來調整日糧。

培育16~18W體重大的雞群有利於高產: 研究表明,給體重輕的雞組喂高營養日糧(CP:20%;ME:3000大卡(12.54MJ/kg),也不及體重大的雞喂低濃度日糧(CP:14%,ME:2600大K.10.87MJ/kg日糧)的產蛋效能好。

種公雞育成期的飼養管理要點

隨著國內肉種雞規模化養殖的快速發展,肉種雞的飼養技術逐漸趨於完善。但往往是注重產蛋期而忽視了育成期,本文將對育成期種公雞的飼養管理進行簡單闡述。育成前期的飼養管理(6~90周)1保持均勻度,控制體重此工作重點主要在6~12週期間,雖然選種後公雞均勻度

肉雞最小通風與過渡通風!

一、肉雞最小通風!定義最小通風是通過定時器調節風扇進行舍內氧氣及溼度的管理;此係統執行與環境溫度無關-不管溫度如何系統都會保持工作。關鍵作用:為雞的新陳代謝提供足夠的氧

嶺南黃產蛋期的飼養管理

雞群一般在18-20周齡從育成舍轉入產蛋舍,日糧也由後備料轉為產蛋雞過渡料,最終換為產蛋料,喂料量逐漸增加,同時增加人工光照,為產蛋做準備。產蛋期可分為產蛋前期、產蛋高峰期、產

密閉式育雛育成雞舍,春季通風管理五個關鍵!

春季是冬夏過渡季節,主要天氣特點是外界氣溫逐漸升高、溫度變化無常和晝夜溫差大,密閉式育雛育成舍春季的舍內環境不易控制。因此,我們應結合春季氣候特點,並遵循雞的自然規律,

蛋雞育成期限制飼餵的目的和方法

節約飼料。如果在育成期進行限制飼餵,雞的採食量比自由採食量減少,大約可節省10%-15%的飼料,從而降低了飼養成本。按制雞的體重,抑制其性成熟。通過限飼可使性成熟適時化和同期化,

一例育成雞新城疫和黴形體混合感染

發病情況:我市張某飼養海藍褐70日齡育成雞1500羽,於2010年12月16日前來我院就診。來時帶病弱殘雞4只,叫聲低弱,外觀瘦小,扎毛愛臥。主述:此群雞進雛後,按當地獸醫站提供免疫程式進行防疫,一直長勢良好。45日齡時,由於畜主家中有事,故管理上有些疏忽大意,

青年雞和產蛋雞的飼養管理要點

提高蛋雞的產蛋率要採取綜合技術一.蛋雞開產前的飼養管理要點開產前數週是母雞從生長期進入產蛋期的過渡階段。此階段不僅要進行轉群上籠、選留淘汰、免疫接種、飼料更換和增加光照

後備母雞飼養管理措施

一、及時換餵過渡料一般給20周齡的雞換喂蛋前料,也稱過渡料,料中的鈣為1%、粗蛋白質為16.5%。換料時,應用半個月的時間逐漸完成換料過程,切忌過急,以防引起拉稀。在產蛋率達到2%~

現代肉種雞育雛育成期飼養管理關鍵控制點!

現代肉種雞育雛育成期飼養管理中應確保公雞具有良好的開端和理想的骨架發育。育成期關注飼餵管理,提高採食均勻性和均勻度,特別是控制漏光。遵守體重增長曲線,避免超重,混群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