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籠養雞破蛋率的對策
隨著現代化集約化自動化養殖條件日益成熟,很多養殖場飼養種雞、商品雞都是採用籠養的飼養模式,籠養具有充分利用飼養面積、提高受精率、節約飼料等眾多優點,但是也存在雞蛋破碎率高等缺點。在實際生產中,提高種蛋和商品蛋的利用率顯得尤為重要。我結合多年的飼養管理經驗,淺談幾點降低雞蛋破碎率的方法。
一 根據所飼養雞的品種、體重選擇合適的雞籠
籠具是雞的生活工作車間,根據不同品種的雞選擇合適的籠具,尤其是肉種雞體重相對較大,肉種雞的籠具都是特製的,設計籠底滾蛋的角度時要準確,小角度不能及時滾出雞蛋,可能會被雞隻踩壞,大角度容易衝落至地面摔壞或使蛋滾動的衝力大而彼此撞破,一般的籠底坡度應保持在7~8度。籠底的鐵條的間距也很重要,一般建議間距為2.5匣米×5釐米,認為肉種雞體型大可以加大間距的想法是不對的。建議有條件的雞場在籠底鋪設一種與籠底網眼一致的塑料網.實踐證明,塑料網可以緩衝雞蛋碰網和下滾撞擊網底的力度,不僅大大降低破蛋率,而且還可以降低腿病和胸囊炎的發生率。另外,雞籠與雞籠間底網連線處的處理也需要做細,不得留有大的空隙,這裡的落地蛋較多。可以用塑料紮帶、細電線或者細繩做十字交叉纏繞,在雞舍兩頭籠具可以加上木質或鐵質的擋板,防止滾落地上。雞籠的製作材料的選擇也很講究,要選擇合適有韌性的材料,籠底鐵絲的直徑在2毫米左右破蛋率最小,鐵絲直徑越大越容易造成破蛋。
二 選擇比較適合的品種飼養
目前蛋雞中海蘭褐、海蘭白、羅曼褐等都是很好的品種,從祖代到商品代都發揮很穩定的效能,抗應激力和抗病力都在不斷的提高。雞蛋蛋殼的硬度和強度比較好,料蛋比合適,尤其海蘭白料蛋比可以達到1.6:1,產蛋高峰父母代在94%左右,商品代能達到96%左右。海蘭白因為體型小,節約空間,一個籠飼養三隻還是很寬鬆的。肉種品種AA 、ROSS308等都是較好的選擇,種蛋的品質都比較好,蛋殼質量都較好。
三 保證飼料營養均衡
飼料的營養水平直接關係到蛋殼的強度和硬度,是影響破蛋率的重要因素=配制飼料時要分階段配備營養全面的飼料,尤其是鈣、磷、維生素D3和粗蛋白。雖然今天的飼料大多稱為全價飼料,但鑑於貯存等因素和籠養雞不能從墊料裡獲得更多維生素的現實提示我們,那些能夠飼餵一些青綠飼料的場家可以獲得更多的合格蛋。也有的種雞場一週會給雞補充兩次多維和礦物質。過量的營養也並非總是好的,例如過多的鎂能同鈣競爭,高錳會抑制鋅吸收,不利於蛋殼質量,所以肉種雞的飼養者在考慮營養對蛋殼的影響時,切記要把握全域性,尤其注意營養平衡。
四 增加揀蛋次數和提高揀蛋質量
按雞的體重大小和籠具不同,單籠一般飼養2~4只,肉種雞一般每籠2只,蛋種雞每籠飼養3只,商品蛋雞每籠t司養3~4只,按平均一天形成一枚蛋計算,每籠一天能撿2~4枚雞蛋。為防止蛋與蛋碰撞和蛋在籠底被雞踩壞,要每天揀蛋6~7次,最後一次要在晚上關燈前揀蛋,減少雞蛋在籠上停留的時間,還可防止有啄癖的雞啄蛋。上午一般安排揀蛋3~4次,下午一般2~3次,一般認為一次揀蛋達當天總數的10%就意味著需要增加次數了。揀蛋的質量包括對飼養員的培訓,撿蛋的意識和撿蛋的動作力度要求,無論用紙蛋盤還是塑料蛋盤,都要求雞蛋大頭(有氣室)朝上,小頭朝下,一是根據雞蛋生理學利於胚胎呼吸,二者主要大頭受力面積大,便於承重。尤其種蛋的收揀顯得更為重要,合格種蛋單獨收揀,髒蛋還要經過特殊處理單獨放,次品蛋(碎蛋、雙黃蛋、畸形蛋、沙殼蛋、軟皮蛋等)單獨收揀。在收集合格種蛋時力度一定要慢,本身雞蛋屬於易碎品,一定要輕拿輕放,蛋盤與蛋盤疊加時一定要細心,在搬運時也要當心。
五 正確合理的光照程式和合理補光
一般雞產蛋時間多集中在上午,據此可以推斷蛋的生成階段大都集中在晚間,光照程式制定要以晚上為主、早晨為輔。晚上補光維生素D3產生多,促使更多的鈣吸收,另外補充光照要隨季節變化而調整,以總光照時間16小時為好,至少不低於14小時。夏季一般早4:00開燈,晚8:00關燈;冬季一般早5:00開燈,晚上9:00關燈。光照時間最主要的是滿足雞的生理、生長和產蛋需求,不宜過短也不宜過長。過長會加重雞的視覺疲勞和厭煩感,還會增加破蛋率。光照強度一般需要20~30Lx,要不低於每平方米雞舍3~6W,確保光照效果。光照強度不宜過強也不宜過弱,過強不但浪費電而且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和神經質,甚至會造成相互打鬥和啄癖的產生。過弱會影響雞的生理髮育和生長,造成食慾下降、性腺發育遲緩和褪毛等:
六 合理有效補鈣是關鍵
雞產蛋日齡越長,利用和貯存鈣的能力越低,同樣鑑於蛋殼的形成時間在晚間,因此在產蛋中後期(約45周齡後),要在下午16:00~17:00時單獨補充飼餵貝殼粒,每隻雞補充4~6克,為蛋殼生長供應足夠的鈣源。一定要使用粒狀貝殼的原因是粉末狀的吸收太陝,在沒利用前就被雞排出身體了。不使用石粒的原因是石粒幾乎不含磷。當然也要防止鈣過量,過量的一種指示是在相當比例的雞蛋的大頭端有許多小的顆粒。
七 儘量減少各種應激對雞群的不利影響
因雞品種和飼養模式不同,籠養雞抗應激力比平養雞要稍差。籠養雞隻膽小怕驚,對周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如飼養員衣服顏色變化、陌生人或其他動物進入、雞舍外的巨響、人員的大聲喧譁等都可使雞「炸群」,進而產軟殼蛋或畸形蛋,或者使蛋在輸卵管中停留過長,又多沉積一層鈣,結果下一個蛋會沒殼或薄殼一還會導致雞蛋的破碎率增加,甚至集體死亡等問題發生:因此30一~_E馬群營造一個穩定安靜的飼養環境.不可輕易改變現有飼養環境,如飼養員衣服顏色、燈光、防止外界動物和陌生人進入雞舍等。有時會見到一些蛋殼中央有一圈圓環的蛋,更容易破裂,這是雞受到擠壓使蛋破裂繼而又在子宮裡修復而產生的,所以人工授精人員尤其是翻肛人員要保證動作的輕柔=免疫注射最好安排在晚上。母雞產蛋的適宜溫度為16~24度,當溫度高於30度時,雞的採食和鈣的吸收都減少,鈣在血液的運輸也變的困難,影響蛋殼質量,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料中新增抗應激藥物如電解多維、小蘇打等,維持雞隻體內的碳酸離子的平衡,保證蛋殼質量。
八 防止啄癖的發生
籠養雞屬密集型飼養,飼養空間有限,密度較大。飼養管理不好(如通風不良、光照強變過強等),飼料營養不足(缺乏含硫氨基酸),很容易發生啄蛋等惡習。鑑於產蛋初期雞隻啄食軟殼蛋是啄蛋的主要誘因,管理人員要多加註意。「見紅就啄」是雞的天性之一,而籠養雞又很容易出現外傷,飼養者要及時處理:平時要勤觀察、多留心,發現有啄癖雞要及時挑出,單獨飼養,要求前期斷喙要整齊,不好的要及時修喙。
九 預防疾病的發生
疾病發生後,會明顯導致雞群產蛋率下降,蛋殼質量下降,碎蛋率明顯增加,不合格雞蛋會降低整體的經濟效益。在實際生產中,需要加強雞場生物安全建設,制定合理的消毒措施和免疫程式,並定期監測抗體水平,定期投藥預防疾病。最關鍵的是加強飼養管理水平.精養細養,做好各項指標的達標,讓雞群擁有健康的體魄。尤其在寒冷冬季,預防好禽流感、新城疫等流行病。堅持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為指導方針,讓疾病遠離雞群。
在實際生產中,提高雞蛋的利用率、降低破蛋率是雞場管理者努力達到的生產目標。必須根據具體生產狀況,結合自身條件,儘量為雞群營造一個綠色環保、舒適安全的生產空間,努力提高生產水平,將破蛋率降到最低點,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