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養殖:小腸發育與營養吸收
進一步瞭解肉雞小腸的生理功能對於從業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不同日齡小腸是如何發育的?腸道絨毛何時生長完成?不同日齡腸道對營養的需求是否一樣?只有知己知彼,養殖風險才會更低一些。
一、日齡對腸道發育的影響
小腸在孵化後期迅速增長,從孵化第17天佔體重的1%增加到出雛時(第21天)佔體重的3.5%,出雛後12d內腸道長度增加2~4倍。在接近出雛時絨毛長度增加,出雛後絨毛的大小和數量增加。
在出雛後第7天十二指腸絨毛的生長接近完成,而空腸和迴腸絨毛的生長可持續至14d後。哺乳動物腸細胞增殖大多發生在隱窩內,與哺乳動物不同的是,禽類的腸細胞增殖可發生在整絨毛。4日齡雛雞腸道細胞遷移至絨毛頂端需要3d,更大日齡則為4 d。
出生後的生長速度至少部分受各器官異速生長的影響。出雛後腸道生長迅速,在5~7日齡相對生長速度最快。12日齡時,腸道長度增加2~4倍,小腸在此期間增加7~10倍。
二、日齡對營養吸收的影響
就腸內胰酶的活性而言,在出雛後21d內小腸內胰蛋白酶、蛋白酶和澱粉酶活性迅速增加。然而,脂肪酶活性在21日齡後才開始升高。在21日齡前飼餵高脂飼料並不能顯著提高脂肪酶的活性。至少在最初幾周內,脂肪酶的活性似乎是影響消化的限制性因素。
在肉雞發育過程中,營養素轉運系統的發育發生了一系列顯著變化。在出雛後第一週,小腸對脯氨酸的攝取高於對葡萄糖的攝取。由於肉仔雞在第1周的相對生長率最高,氨基酸的吸收與這種生長模式相匹配。
葡萄糖的攝取在第2周短暫增加。據推測,這一增長是由於蛋黃儲備耗盡,肉仔雞從脂質代謝轉變為糖類代謝的結果。由於腸道的異速生長,在出雛後第2周,腸的重量佔體重的比例下降,這可能是在此期間葡萄糖攝入增加的第二個原因。第6周脯氨酸攝取短暫增加,這一增長與幼齡後第一次換羽以及絕對增長率的增加相吻合。
肉雞的腸道吸收能力與其營養需求相符。這與哺乳動物的結果形成鮮明對比,哺乳動物的攝取量遠遠超過了其需要量。養分的吸收是否是肉雞生長的潛在限制,還是肉雞能更好地分配營養資源,仍有待闡明。
出雛後立即餵食會刺激腸道發育。延遲24~48h飼餵可降低絨毛長度、腸細胞遷移速度和腸細胞數量,但產生酸和中性黏液的杯狀細胞數目增多。目前商品肉雞在補欄當天都會提前做好準備,水、料同時進行,保證雛雞在入舍後第一時間都可以飲水、採食,並觀察12小時內雛雞的飽嗉率,飽嗉率是判斷雛雞是否健康、雞舍環境是否適宜的一個很重要的生產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