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養殖:腸道不同部位的特點
小腸的特點
一、小腸一般分為十二指腸、空腸、迴腸。
雖然有一個明顯的十二指腸袢,卵黃囊蒂(即梅克耳憩室)經常被用來作為界定空腸和迴腸的標誌。小腸長度在物種間有相當大的差異,食果類、食肉類和食蟲類物種的小腸相對較短,食穀類、食草類和食魚類物種的小腸較長。然而,與哺乳動物相比,禽類小腸長度相對較短。
二、小腸壁含有褶皺或絨毛,這取決於物種。
黏膜突起的型別在小腸和大腸之間並不一致。原雞屬有絨毛,絨毛長度從十二指腸的1.5mm降低到迴腸和直腸的0.4~0.6mm。絨毛數量在1~10日齡下降,但此後保持不變。
三、生長性狀的遺傳選育改變了絨毛的形態特點。
與白來航雞相比,肉雞的絨毛較大,十二指腸絨毛頂端表面上皮細胞的隆起更多。儘管如此,這兩種雞的小腸絨毛都會形成鋸齒狀排列,這樣可以減緩食糜的流動。
四、小腸壁包含與其他消化道相同的四層結構(包括黏膜、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
黏膜是由黏膜肌層、固有層和上皮組成。黏膜肌層和固有層在鳥類中是不發達的,這可能是因為缺乏中央乳糜管。雖然布氏腺常見於哺乳動物,但禽類缺乏;管狀(可能是與布氏腺同源的腺體)在有些物種中存在。上皮細胞包含主細胞、杯狀細胞和內分泌細胞。利氏腸腺窩是絨毛上皮細胞的來源。這些隱窩內包含未分化細胞、杯狀細胞、內分泌細胞和淋巴細胞。隱窩基底部含有球形白細胞和潘氏細胞。
腸道內廣泛分佈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這些神經是膽鹼能和腎上腺素能神經纖維。除直腸外,腸壁縱行肌肉極少受神經支配。
腸神經又稱Remak神經,貫穿小腸和大腸全長,為鳥類獨有。雖然它在哺乳動物沒有同源結構,但可能與椎前神經節相似。此神經還被認為是混合神經,內部混行交感神經纖維和副交感神經纖維。
盲腸的特點
盲腸出現在迴腸和直腸交界處。根據形態學特點將盲腸分為四種類型:
1、腸型:類似於其餘腸段;
2、腺型:較長且包含許多活躍的分泌隱窩;
3、淋巴結型:尺寸較小,含有許多淋巴細胞,偶有不分泌的隱窩;
4、發育不全型:尺寸不大,管腔很小。
雞的盲腸根據形態學特點大致可分為三個區域。近回盲部的是盲腸底,這部分上皮細胞絨毛髮達。盲腸中央區(盲腸體)有帶小絨毛的縱向褶皺,而遠端盲腸區(盲腸頂)同樣有小絨毛幷包含縱向和橫向的褶皺。近回盲部絨毛和肌肉組織共同作用,有效阻止很小的食糜顆粒進入盲腸,但液體內容物可以進入。盲腸切除會導致機體對食物的代謝能力下降,氨基酸丟失較多,粗纖維消化率下降。
結腸(直腸)和洩殖腔的特點
結腸,有時被稱為直腸,相對較短,連接回腸與洩殖腔的糞道部分。結腸和盲腸上皮細胞為單層柱狀上皮,擁有發育完善的刷狀緣。洩殖腔和結腸對水的重吸收有重要作用。
洩殖腔是排洩、生殖和消化廢物的共同通道,共包含三個腔室:糞道、洩殖道和肛道。
1、糞道靠近頭側部分,缺乏絨毛,但有黏膜摺疊或褶皺。
2、洩殖道在中間,也是洩殖腔最小的腔室,分別由糞道洩殖道襞和洩殖道肛道襞與糞道和肛道隔開。尿道和生殖道開口於尿殖道背側。
3、最後的腔室是肛道,通過肛門與外部相通。法氏囊(參與機體的免疫功能)位於肛道背側。同樣在肛道背側的還有肛道背側腺,有時候又叫泡沫腺,可以分泌白色、易起泡的液體。禽類沒有膀胱,尿液進入遠端低位腸道後,被迫返回結腸、盲腸,甚至小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