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臨床常見的幾種厭氧菌疾病鑑別與分析
細菌性疾病是畜禽養殖業最常見的,儘管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可自從發明了顯微鏡以後,人們可以深入到微觀世界親眼看見它們。所以現在提及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巴氏桿菌和鼻氣管炎鳥桿菌等,再也不會有人懷疑。
在這些病原菌中,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及支原體比較受人重視,而像梭菌這樣的厭氧菌,雖然也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但卻常被忽略。但它們造成的危害卻不容小覷。通常情況下,厭氧菌生活在缺氧的環境中,需氧菌則需要氧氣才能生活,而兼性細菌在有氧或缺氧的環境中都能生活。
對養雞業來說,細菌存在於雞體的大部分割槽域及雞舍到處,雞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採食、每一次飲水都會攝入細菌,當攝入病原菌數量大到足以突破機體自身防禦,或者機體自身抗病力下降到一定閾值時,細菌就會導致雞體發病,當然也存在一些細菌,數量很低也能致病。
厭氧菌作為一類需要特殊生活條件的病原菌,存在於體表的所有部位,甚至存在於肺和腸道內,並且數量驚人。正常情況下,厭氧菌與其它之間細菌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並不會出現問題。當平衡一旦被打破,且出現了滿足厭氧菌生長需要的環境條件時,厭氧菌就會大量增殖,致使機體發病,而且厭氧菌所致感染多為內源性的,也就是由原已存在於體內的細菌引起的。
誘發內源性厭氧菌增殖致病的條件包括免疫抑制、創傷、供血不足、壞死、惡病質以及好氧菌或兼性菌的生長(造就缺氧環境)。
而存在於家禽內的諸類厭氧菌中,最重要的一類就是梭菌,梭菌存在於所有的雞舍中及世界上大多數土壤中。梭菌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能形成孢子,孢子體積很小,對不良環境有極強抵抗力,理論上能存活數百年之久。
梭菌還能產生迄今為止已知最強的毒素,這些毒素進入雞體後,損害和殺死它們所接觸的組織,破壞紅細胞從而降低血液攜氧能力,有時還能阻止神經向心髒和肺傳遞神經脈衝。
近年來,禽類的梭菌病在各地零散發作,給養殖戶帶來了嚴重影響,主要包括由腸梭菌引起的潰瘍性腸炎、由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引起的壞死性腸炎、由腐敗梭菌引起的壞疽性皮炎。
1、潰瘍性腸炎
潰瘍性腸炎是一種由腸梭菌引起的,以下痢、腸道潰瘍、突然而迅速死亡為特徵的急性傳染病,常常伴發於或繼發於能損壞腸道完整性的球蟲病或其他應激之後。本病也常發生於免疫抑制性疾病之後,如傳染性法氏囊病或雞貧血病毒感染之後。
該病主要通過雞吃下汙染的糞便、飼料、飲水或墊料而傳播。急性死亡的雞外表正常,肌肉豐滿,嗉囊內有飼料,幾乎不表現病象。慢性病禽表現為精神委靡、羽毛蓬亂、嗉囔充盈、腹部膨脹並伴有白色水樣稀便。
病雞體內,腸道易於破裂,腸壁內表面出現較深的潰瘍,潰瘍可能穿透腸壁,特點是潰瘍病變可遍佈於整個腸道以至盲腸,受球蟲病侵害的雞則很可能僅僅表現一般的腸炎,無潰瘍病變,並且腸炎病變比較侷限於腸道的一個區域。梭菌引起的潰瘍性腸炎病禽還常見肝臟上有眾多的黃色至黃綠色的圓形變色區。
必要的鑑別診斷是要確定肝臟病變是否有組織滴蟲病(黑頭病)引起,組織滴蟲病的特徵變化是盲腸乾酪樣壞死及肝有銅錢樣的壞死灶。
2、壞死性腸炎
壞死性腸炎是一種由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引起的,以血便、小腸黏膜壞死為特徵的急性傳染病,常因攝入高水平的魚粉或小麥之後發生,常伴發球蟲病或繼發於球蟲病之後,對於腸道形態完整的雞,此菌很少引起疾病,除非腸道粘膜發生破損。
該病通過攝入汙染的糞便、土壤、飲水、飼料或墊料而傳染,死亡率較高。病禽極度萎靡,食慾減退、甚至廢絕,腹瀉排醬色稀便。有的病例出現肢體痙攣,頭頸彎斜,兩腿外撇,並伴有呼吸困難,口腔流出混有食糜的黏液。病禽往往迅速消瘦,呈急性死亡。
剖檢可見病禽病變僅限於小腸,尤其是空腸和迴腸,腸擴張,腸內充滿氣體,腸黏膜增厚上面附著一層黃綠色偽膜,腸內容物混有血液,嚴重者可見整個空腸和迴腸充滿血液。個別病例氣管有黏液,喉頭出血。
壞死性腸炎和潰瘍性腸炎易混淆。潰瘍性腸炎病變是小腸和盲腸發生壞死和潰瘍,並且肝表面有壞死灶。壞死性腸炎的病變則在空腸和迴腸,肝和盲腸很少有病變。
3、壞疽性皮炎
壞疽性皮炎是由腐敗梭菌、魏氏梭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一種或幾種病原聯合感染引起的,在多數情況下壞疽性皮炎是某些病的繼發病。此病一般發生於2-3周齡的雛禽。
該病也可因攝入汙染的糞便、飼料、飲水或墊料而發生。葡萄球菌是面板和粘膜上常見的棲居菌,當面板完整性受到破壞之前發生了免疫抑制性疾病,病原菌從創口侵入,就會發生本病。
病禽精神委靡、厭食、腿無力,運動失調。病程很短,一般不超過一天,常無任何症狀而急性死亡。病禽面板呈黑色,翅、胸、腹部以及腿部皮下呈血樣水腫,肌肉為灰褐色,肌束間有水腫和氣體。內臟器官多無病變,肝臟有時可見散在的白色壞死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