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沙門氏菌病之「白痢」
雞白痢
雞白痢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雛雞和雛火雞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其特徵是雛雞的急性敗血症,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2周齡以內病雛死亡最多,2月齡以上雛雞發病輕、死亡率低,成年雞呈隱性感染,垂直傳播。
流行特點
易感動物
各種禽類對本病均易感,最常發於雞,尤以2~3周齡雛雞發病率、死亡率最高。雞對本病的抵抗力隨日齡的增長而增加,成年雞則呈慢性經過或不顯症狀,而且感染常侷限於卵巢、睪丸、輸卵(精)管。
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病雞、帶菌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播來源。本病主要經蛋垂直傳播(由病後耐過、慢性或隱性感染帶菌雞所產的帶菌蛋或由於帶菌糞便汙染種蛋,病菌穿過蛋殼侵入蛋內或患病公雞精液中含有本菌通過交配或人工授精,將本菌傳給母雞,引起胚胎感染,形成迴圈傳染)。同時,本病患雞排菌汙染環境、飼料、飲水、用具等,經消化道感染,構成本病水平傳播。通過上述垂直和水平傳播,使本病在雞群中綿延不絕。
臨床表現
雛雞白痢
雛雞在2~7日齡時開始發病,很快出現死亡高峰。病雛精神委頓,嗜睡怕冷,聚堆,下痢,排出一種白色石灰漿樣的稀糞,黏附於肛門周圍,造成「糊屁股」,排糞疼痛,發出「吱吱」尖叫聲,有的病雛呼吸困難,伸頸張口呼吸。嚴重病雛呈急性敗血症,不見任何症狀而突然死亡。
中雞白痢
多發生於40~120日齡的雞,病雞精神和食慾差、下痢,病程長,可拖延20~30天。
成年雞白痢
多由雛雞耐過的轉化而來,呈慢性經過或隱性感染,病雞見面部蒼白,雞冠萎縮(雞冠蒼白、變薄、變軟、向一邊歪,上生一層「頭屑」狀物),有的雞開產時雞冠發育尚好,以後則表現出雞冠逐漸變小,病雞時有下痢。比例較大時,產蛋雞產蛋率明顯下降,產蛋高峰不高,維持時間短。種雞最為嚴重的危害是所產種蛋帶菌,造成雛雞白痢。
病理變化
主要病變:急性死亡的雛雞無明顯病變。慢性經過者卵黃吸收不良,呈油脂狀或乾酪樣,較為特徵性的病變是在心肌、肝、肺、盲腸及肌胃均有壞死灶或結節,輸尿管因尿酸鹽沉積而顯著增大,盲腸內有乾酪樣栓子。有時內有血液,常有腹膜炎。稍大的病雛,肺有灰白色結節。成雞顯著病變是肝臟腫大,質地極脆,易破裂,暗紅色至深紫色,有的略帶土黃色,表面可見散在的黃白色米粒大的壞死灶,質地極脆,易破裂,造成腹腔積血。成年母雞最常見的病變為卵巢炎,卵泡萎縮、變形,呈褐綠色,鐘擺狀卵泡。由於卵泡破裂而造成卵黃性腹膜炎及腹腔臟器粘連,常有心包炎。
防治
預防:嚴格執行獸醫衛生防疫制度;種雞淨化,及時淘汰陽性雞,消滅帶菌雞,建立無本病的種雞群;種蛋、孵化場嚴格執行消毒措施;保證飼料營養全價,提高雞體抵抗力。
治療:各種抗生素交替使用,以防耐藥菌株出現。同時調節肝、腎功能,降低死亡率。